春季是指立春至立夏前一天的三个月时间,在这段时间里,随着阳气的逐渐生长、阴气的逐渐衰退,天气也由寒转暖,万事万物也萌发生机。春季为发陈之季,在春季的三月时间里,阳气开始生长,万物萌发生机,推陈出新。
人体春时之气而调神,应当晚睡早起,广步于庭,多进行轻柔而柔软的运动以应春生之气。春天充满发陈之气,白天变长,夜晚变短,所以人们应当早起工作,晚些睡觉。并且给身体一个自然生发之态,不要过分抑制自己,让机体自然平和,故“被发缓形”。相反既不宜肃杀这种生气,也不宜使这种生长之气生发太过,应当做到无过不及,与大自然的生长相和谐。
所以人体春生之气的调养需要顺其自然,与自然相和谐顺势而为,顺应春之气机,否则阳气被抑制不畅,风温之邪易乘虚而入,若逆之则伤肝。春天属木,肝属木,春天应对肝进行很好的调护,若肝伤则春无以生,故至夏有寒病之变,而奉夏长者少。是知调春之生,乃为夏长之基。并且肝气喜疏泄条达,勿抑压其疏达。
春天应特别注重情志之变,生发之际,思欲无穷。春之际,各种精神疾病发展迅速,与肝气的条达息息相关,若肝气郁滞,则气机不畅,情志不遂,人体精神出现逆乱,故春季切勿喜怒无常,应平和舒缓,以奉夏长。具体来说,春季阳气始生,但是仍以阴寒之气为重,调养以养阳收阴,从而使得顺应自然,无过不及。
饮食上宜多食生发之品,如以葱、蒜、韭、萝、蒿、芥等辛嫩之菜,杂和而食”而大辛大热大寒之品绝不适宜多食。情志上应做到精神愉悦“以使志生”才是,而郁郁不舒“使志不生”和大喜大悲大怒的“使志过生”均是不可的。
春季本属风木,人通于肝,在春季的防病上应当注意谨防风邪。风有内外之分,内风是指内生的肝风,外风则是六淫之风邪。春季多风,六淫之风邪易袭肌腠,开泄皮肤使阳气外泄而致病,所以春季应当谨和肌腠。而情志上的大喜大悲大怒则容易使得阳气生发太过,导致肝风内动、肝阳上亢,以致中风。
春节以养肝为首
“肝主春”,即人体五脏之一的肝脏是与春季相应的。中医讲究五行(木、火、土、金、水),春季则属于五行中的木,而人体五脏的“肝、心、脾、肺、肾”对应五行,肝也属木,肝脏与木的物性是一致的。其次,肝脏在春季时功能最为活跃,因为春天温暖的气候将会使人的活动日渐增加,促使新陈代谢亦将日趋旺盛,在人体内无论是血液循环,还是营养供给,都会相应加快、增多,以适应人体各种生命活动的需求。若能在此时好好调养肝脏,便可增强人的免疫功能提高人的体质,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春时肝气最足、肝火最旺,人最容易生气发火,肝脏的火气要借助胆经的通道才能往外发,所以,很多人会莫名其妙地感到嘴苦(胆汁上溢)、肩膀酸痛、偏头痛、乳房及两胁胀痛、臀部及大腿外侧疼痛等。如果肝气生发太过或是肝气郁结,都易损伤肝脏,到夏季就会发生“春伤于风,夏生飨泄”的病变。肝脏是人体的一个重要器官,它具有调节气血,帮助脾胃消化食物、吸收营养的功能以及调畅情志、疏理气机的作用。因此,春季养肝得法,将带来整年的健康安寿。
饮食以食补为主,口味以少酸多甘
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春时调养肝脏,饮食调养成其必然。一般说来,为适应春季阳气生发的特点,为扶助阳气,此时,在饮食上应遵循上述原则,适当食用辛温升散的食品,如:麦、枣、豉、花生、葱、香菜等,而生冷黏杂之物,则应少食,以免伤害脾胃。药王孙思邈说:“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意思是当春天来临之时,人们要少吃点酸味的食品,多吃些甜味的饮食,这样做的好处是能补益人体脾胃之气。
五味入五脏,如酸味入肝、甘味人脾、咸味人肾等,若多吃酸味食物,会加强肝的功能,使本来就偏亢的肝气更旺,这样就能伤害脾胃之气,正所谓肝木不及固当补酸,然肝木太过反克脾土。甘入脾胃,防其虚弱,只需增甘少酸,顾护脾胃之气,故甘味之大枣、山药最宜于春季食用,山药味甘性平,具有健脾养肝、滋肺益气、补肾固精等功效,可用枣、山药与大米、小米、虹豆煮粥食用,以健脾养肝益胃、滋阴润燥。在饮食调养上,还应观其人虚实,对症搭配,切忌生搬硬套。
心情愉悦以舒肝气
养生以调神为第一要义,神明则形安。《灵枢·天年》曰:“失神者死,得神者生。”说明了对精神重视的程度。所谓调神,主要是指对意识思维情绪的调节。春季是生发的季节,人体阳气潜藏一冬,至春日发泄,始无抑郁之患。春令之养生贵在于调畅情志,养升发之气,顺应春季“生”的特性,保持心情舒畅。
肝属木,木旺于春,其气主升。肝在生理上主调畅气机,春时养肝,当顺肝之喜条达而恶抑郁,同时又防升发太过之变。由于肝喜疏恶郁,倘生气发怒易导致肝脏气血瘀滞不行而成疾。要想肝脏强健首先要学会制怒,尽力做到心平气和、乐观开朗、无忧无虑,从而使肝火平复,肝气正常生发、调顺。如果违反这一自然规律,就会伤及肝气,久之易导致肝病。这就要求做到学会自我调控和驾驭好情绪,遇到不快的事要戒怒,并及时进行宣泄,可防肝气郁结。外出春游、琴棋书画、钓鱼灯娱乐活动对春天养顺肝气大有裨益。
劳逸结合,注意保暖
在寒冷的冬季里,人体的新陈代谢,藏精多于化气,各脏腑器官的阳气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因而人春后,应加强锻炼。到空气清新之处,如公园、广场、树林、河边、山坡等地,玩球、跑步、打拳、做操,形式不拘,取己所好,尽量多活动,使春气升发有序,阳气增长有路,符合“春夏养阳”的要求。但是,春季运动要适度,不宜太剧烈以致大汗出,因为出汗过多则会导致津液的大量丢失,而损伤人体正气。初春之际,极易出现乍暖乍寒的情况,生活起居及作息安排上应以“去寒就温”为原则。在衣着方面总的要求是:一方面要宽松舒展,另一方面又要柔软保暖,并且还要做到衣服不可顿减。体弱之人要注意背部保暖。
明目目扶肝
需防春困、敲打肝胆春困不是病,而是一种正常的季节性变化时出现的生理现象。原因是,冬季皮肤血管收缩,春季天气变暖,血管、毛孔扩张,相对稳定的血流量供应皮肤增加,供应脑的血液相对减少,从而造成春困。春困虽不是病,但它影响学习、工作,所以必须设法调节。俗话常说:早睡早起精神好。早睡有助于提高夜间睡眠质量。睡眠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成年人每天8小时即可。当然,睡眠时间也要因人而异。晨起最好用冷水洗脸,以刺激皮肤和大脑,使之尽快适应春季的血液循环变化。
加强体育锻炼。运动可改善人体的代谢过程,增强血液循环和呼吸功能,对中枢神经等系统有一定的刺激作用,所以,春季应多运动,如登山、郊游、散步等。
经常按摩太阳穴,晒晒太阳亦有益于解除春困。当出现困倦时,可利用音响、触碰等方式,给自己一定的刺激,这样能改变人体内在节奏,使大脑中枢神经迅速进入清醒状态,从而使困倦得以消除。调理经络和腧穴是中医养生的重要方法。
经络具有贯穿上下、沟通内外、联络脏腑、运行气血的功能,春季养肝可以通过刺激肝胆经脉及穴位,方法举例:①敲打肝胆经。腿上内外裤缝分别对应肝经和胆经,内侧从下向上敲,外侧从上向下敲。②运目调肝法:身体平坐,轻轻闭目,均匀呼吸(鼻吸口呼),双手劳宫穴搓至温热,双手轻轻按在眼睛上,手心对准眼球,盖住手不动,依次平衡移动眼球上下9次、左右9次,然后顺时针转动眼球9圈,逆时针转动眼球9圈,双手离开,眼睛不睁开,保持原状,再回复以上动作为1次。做6次后,闭目1分钟左右慢慢睁开眼睛。③按揉脚背上的太冲穴可泄肝火,疏肝解郁。
宜食食物
肝气不舒者春季宜多吃疏肝理气的食物,如西红柿、日萝卜、同蒿、柚子、柑橘等。同时,还要注意养阳气、防血瘀,适量食用韭菜、香棒以助肝气升发,食用山楂、红糖等以活血化瘀。忌食食物。少吃酸味食物,如柠檬、乌梅等。
春节养生总结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三月是自然界推陈出新、生命萌发的季节历代医家在其顺应四时自然变化进行调养的理论中,对于春季养生尤为重视,因为春季养生是四时养生之首,开端一定得搞好,否则会影响全年的生命活动。
春季养生以生发之性为要,无过不及,以顺应春生之气。顺应春季“生”的特性养生对于人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其一,人体在经过夏长、秋收、冬藏3个季节后,体能元气已积蓄很多,只有顺应春生特性进行推陈出新、畅发生机,才能保证一年的良好精神状态。其二,春时养生也即春季养阳。肝阳不用,则可致脏腑功能失调而精无神、气不振,未老先衰,诸病由生,使人疲乏困倦、头痛、耳叠头晕目眩等。因此,春季对肝脏及阳气的保养对于人体的健康与延缓衰老至关重要,必须特别重视春季养生在四季养生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