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中的养生智慧:遵循3个原则 健康自然来
道法自然,这是中国人非常熟悉的一个词,其中蕴含的道家思想,对于健康养生同样适用。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黄帝内经》里的这句话,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知万物者,谓之天子。天有阴阳,人有十二节;天有寒暑,人有虚实。能经天地阴阳之化者,不失四时。"
人是随着四时生长收藏的规律而活的,如能适应四时变迁,则自然界的一切,都能成为他生命的源泉。所以天有阴阳消长变化,人有十二经脉与之相应;天有气候寒暑的变化,人有虚实盛衰与之相应;顺应天地阴阳变化,不违背四时规律,是保养身体的首要原则。
那么,关于顺应自然,具体该怎么做呢?
其实《黄帝内经》中,开篇就回答了这个问题。"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先说顺应自然,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
一、"因天之序":按每天不同时辰的规律来生活
养生,其实最重要的就是养阳气,阳气推动着人体所有生命活动的运转。《素问·生气通天论》讲到:"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则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
"平旦人气生",平旦指清晨3~5点,也就是五更。人的阳气在五更天生长,5点以后,我们就可以起床了。有的年轻人,即使晚上没熬夜,但早上还是起不了床,其实就是阳气不足的表现。而一部分老年人相反,半夜就醒来了,然后睡不着,天不亮就出门晨练,这也是不利健康的。
太早晨练,由于经过一夜睡眠,气血流动慢,心脏跳动的力量不强,容易发生心脏骤停,所以我们经常看到老人晨练猝死的新闻。
最佳的锻炼时间,是早晨太阳升起后,这时候自然界阳气升发,锻炼时可以由慢到快,如果是老年人,要避免剧烈运动。
"日中而阳气隆",中午时分,阳气最旺,这时候也是人体气血最旺盛的时候,午餐可以吃得丰盛些。
稍事休息后,应该睡一个午觉。中医养生学上,非常强调子午觉,每天子时和午时要入睡,主要原则是"子时大睡,午时小憩",所以午觉睡半小时左右即可。
子时是指晚上11点~1点,此时阴气最盛,阳气衰弱;午时是指中午11时至下午13时,此时阳气最盛,阴气衰弱。祖国医学认为,子时和午时都是阴阳交替之时,也是人体经气"合阴"与"合阳"的时候,睡好子午觉,有利于人体养阴、养阳。阴阳平衡,是身体的最佳状态。
"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太阳下山,气门关闭,这个时辰叫日入。日入指的是17~19点的酉时,又叫日落、傍晚。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时候阳气内收,我们就不要再活动筋骨了,也不应该再加班,思考各种问题。用《黄帝内经》的话说,叫"不妄作劳",但很遗憾,现代人好像都很喜欢夜生活,要么加班,要么熬夜,要么聚会狂欢,这就是"以妄为常",对身体肯定不利。所以晚上应该尽量让身体静下来,放松地休息,以使身体得到恢复。
因为日落后阳气虚衰,气血也相对较弱,所以晚饭应该少吃,不然会给脾胃带来很大的负担。
现在大家应该明白每天养生的秘诀了吧?其实很简单,就是跟着太阳走。
二、"因时之序":按四季不同特点来养生
上面我们谈的是一天中怎么养生,现在我们讲一年中怎么养生。
中医有个说法,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为什么呢?
春天是生发季节,万物复苏,而肝脏也喜欢生发,在春季功能比较活跃。很多慢性肝病患者在此季节都有反映,春天肝功能容易波动、升高,人的情绪易激动,而且症状也比较明显。
肝主疏泄,喜欢畅达,如果你总是伤春悲秋,肝气郁结,那不只是心情低落这么简单,还可能导致乳腺增生、痛经、子宫肌瘤、头痛等问题。
这时候你该怎么养肝呢?睡好觉,养肝血;多郊游,疏发肝气;调节情绪,保持心境平和;注意休息,不要过于劳心劳力;节制饮食,多吃时令果蔬……
夏天为什么要养心呢?因为暑热,湿气重,人容易烦躁不安,这时候就自然要养心为重。健脾祛湿,清热解暑,饮食清淡,少吃油腻……
现在秋季到了,秋季的特点是收敛。阳气渐渐减少,阴气慢慢增加,万物肃杀。这气候干燥,而肺是个"娇嫩"的器官,最容易受伤害。因此,秋天养肺是重点。正所谓"忧伤肺",我们要让自己心境保持平和,精神安定,还要多喝水,补充身体水分,少食辛辣,减少刺激。
到了冬天呢,气候寒冷,万物收藏,最易耗损肾的阳气,所以冬季要养肾。这时节应该早睡晚起,以顺应昼短夜长的冬天。减少活动,注意静养,适当温补,还可利用艾灸等中医调理方法,驱寒补阳。
顺应自然,与中医文化中"和"的思想不谋而合。
这个"和",可以理解为和谐。跟大自然和,跟社会和,跟人和,跟自己的身心和。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身体自然能保持健康。
养生还要调和情志
说起养生,多数人往往只重视药物、饮食、运动等方面的调理,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调和情志。
情志,即七情:喜、怒、忧、思、悲、惊、恐。情志归五脏,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要想五脏功能好,就得保持良好的情绪。
当然,人非圣贤,谁都难免产生各种各样的不良情绪,但是我们要善于控制和调节它,及时地加以消释和排除,从而使我们免受或少受不良情绪的刺激和危害。
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是最好的呢?《黄帝内经》里已经明示了:恬淡虚无,精神内守。通俗点说,就是保持内心宁静。
《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到:"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欲望太多,私心太重,不免斤斤计较,患得患失,常处于愤怒、忧郁、悲伤、失望等情绪变化之中,日久必会扰动心神,破坏心神的清静,影响健康。
自古以来,养生都强调"心理平衡"。一个"平"字,强调的就是
不偏不倚,平和看待世界,使内心协调。
如何做到心理平衡呢,给大家几个小建议:
1、正确看待自己。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每个人都有优缺点,不妄自菲薄,也别狂妄自大。
2、正确对待事情。做一件事的过程中,全力以赴;但对事情的结果,坦然对待。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3、把握三种快乐。顺境时助人为乐,逆境时自得其乐,平时知足常乐。
当然,什么事都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要真正做到"调和情志",还需要大家在生活中多多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