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治未病”的七大原则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1-07-03 发表于话题:中医养生的六个原则 点击:736 当前位置:114养生网 > 健康养生 > 养生 > 中医养生“治未病”的七大原则是什么? 手机阅读

养生原指道家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养生的核心就是“治未病”,是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寒温等各种方法来实现,是一种综合性的强身益寿活动。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中医养生有七大原则。

“顺应自然”养生

顺应自然养生包括顺应四时调摄和昼夜晨昏调养。昼夜变化,比之于四时,所谓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人为秋,夜半为冬。白昼阳气主事,入夜阴气主事。四时与昼夜的阴阳变化,人亦应之。所以,生活起居,要顺应四时昼夜的变化,动静和宜,衣着适当,饮食调配合理,体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

“形神共养”养生

形神合一,又称形与神俱,形神相因,是中医学的生命观。中医养生学的养生方法很多,但从本质上看,统而言之,不外“养神”与“养形”两端,即所谓“守神全形”和“保形全神”。形神共养,神为首务,神明则形安。

中医养生学主张:动以养形,以形劳而不倦为度,用劳动、舞蹈、散步,导引、按摩等,以运动形体,调和气血,疏通经络,通利九窍,防病健身。静以养神,动以养形,动静结合,刚柔相济,以动静适宜为度。形神共养,动静互涵,才符合生命运动的客观规律,有益于强身防病。

“食饮有节”养生

《内经》提出“食饮有节”。“节”即有节制、适量为宜。不加节制,就会导致疾病。《素问·痹论》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当饮食以倍量增加或暴饮暴食,就会发生腹胀、呕恶等消化道疾病。有节,就是要节制,不要完全放纵自己的食欲。

“不妄作劳”养生

运动要量力而行,劳逸结合。不宜长时间劳动、运动,否则会逐渐降低工作能力,使动作不协调,甚至会引起外伤骨折,严重者可导致猝死。人只有充分劳作,才能获得健康的心身。但这种劳作也是要有自我节制的,需要进行自我控制。劳作的时候,要让人体运动系统兴奋,而不是疲倦。

“保精护肾”养生

保精护肾是指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来调养肾精,使精气充足,体健神旺,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精气神是人身“三宝”,精化气,气生神,神御形,精是气形神的基础,为健康长寿的根本。

中医养生学强调节欲以保精,使精盈充盛,有利于心身健康。若纵情泄欲,则精液枯竭,真气耗散而未老先衰。节欲并非绝欲,乃房事有节之谓。保养肾精之法甚多,除节欲保精外,尚有运动保健、导引补肾、按摩益肾、食疗补肾和药物调养等。

“因人施养”养生

人类本身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这种差异不仅表现于不同的种族,而且存在于个体之间。只有因人施养,方能有益于健康,达到养生之目的。

如就年龄因素而言,少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但生机蓬勃,生活尚不能自理,故少儿养生应注意合理喂养、寒温适度、体格锻炼、免疫防病;中老年,生命活动开始由盛转衰,工作繁忙,压力较大,养生应注意静神少虑、切勿过劳,并节制房事。

就性别而言,女性有月经、胎孕、产育、哺乳等特点,养生自当有所区别。人的体质又有偏于气虚、血虚、阴虚、阳虚、血瘀、痰湿、气郁之异,养生方法亦各有特点。

“脾胃健旺”养生

脾胃健旺,水谷精微化源充盛,则精气充足,脏腑功能强盛,神自健旺。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胃协调,可促进和调节机体新陈代谢,保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因此,中医养生学十分重视调养脾胃,通过饮食调节、药物调节、精神调节、针灸按摩、气功调节、起居劳逸等调摄,以达到健运脾胃,调养后天,延年益寿的目的。

先天之本在肾,后天之本在脾,先天生后天,后天养先天,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凋补脾肾是培补正气之大旨,也是全身形而防早衰的重要途径。


本文来源:https://www.114yangsheng.com/articles/9002.html

标签组:[健康] [养生] [中医] [健康养生] [治未病

相关APP下载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话题

健康养生推荐文章

健康养生热门文章

0.31835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