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
春天五行属木,而人体的五脏之中肝也属是木性,因而春气通肝。在春天,肝气旺盛而升发,人的精神焕发。可是如果肝气升发太过或是肝气郁结,都易损伤肝脏,到夏季就会发生寒性病变。因此,顺应天时变化,对自己的日常饮食起居及精神摄养进行相应调整,“未病先防,有病防变”加强对肝脏的保健正当其时。把肝这个解毒工厂建设好、经营好,人才不会得病。
一、春季:太冲、鱼际、太溪
春季应以养阳益肝为首要任务, 以防肝气郁滞不畅,肝脏的一个特点就是“体阴而用阳”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肝虽然从阴阳上被划分为阴,但其功能特点却为阳, 它并不主静。
中医常说,有人脾气暴躁是因为肝火旺,还有高血压和脑卒中患者多辨正为肝阳上亢,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所以, 养肝护肝是相当重要的,而春季最大的特点就是“温燥、多风” 。在这样的季节,第一个受害的脏器就是肝脏。所以,我们应每天按揉两侧的太冲、鱼际和太溪, 每穴3分钟,具体时间没有限制。
方法:早起先按揉肝经上的太冲、肺经上的鱼际和肾经上的太溪3分钟;晩上临睡前用热水泡脚,然后依次按揉鱼际、太冲、太溪, 每次每穴3分钟,再加上肺经上的尺泽。
当然, 除了按摩之外,也可经常饮菊花茶以平肝火、去肝热;多吃甘味和青色食品, 以缓急柔肝等。总之, 一年之计在于春, 万物生发,好好调养就是积蓄生发的力量。
夏
一到夏季,不是酷暑难耐,就是雨水绵绵,暑湿之邪便在这时逞起凶来了。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祛暑灭火。
二、夏季:阴陵泉、百会、印堂
1、阴陵泉:阴陵泉可以健脾利温,每天按揉此穴3分钟,可使整个夏天脾胃消化良好,井可把多余的“湿气”去掉。
2、百会:百会位于头顶的最上方,即两耳尖往头顶连线的中点, 此穴可以大大提升人体的阳气,每天用两手的中指叠压起来按在穴位上3分钟就可以让人神清气爽 。
3、 印堂:印堂位于两眉的中间,每天可以用拇指和食指捏起眉间的皮肤稍向上拉100次,就会感觉到有一种胀胀的感觉向两侧扩散,其实那是阳气在冲击。之后,你就可以感到脑聪目明了。
心属火,五行之中其与夏季相对应,而夏季太热,很容易耗伤心气。因此,人们还应多吃养心的食物,如红色的食物、酸味的食物, 它们本身就是入心的,因此可以养心。此外,咸味食品一定要慎吃,这是因为咸属水,而五行之中,水克火, 所以心气不足的人一定要注意。
精神调养:夏季烈日酷暑,腠理开泄,汗液外泄,汗为心之液,心气最易耗伤,夏季要做到神清气和,快乐欢畅,胸怀宽阔,使心神得养。多参与一些文娱活动或外出旅游消夏避暑等,这样即使人心旷神怡,又可锻炼身体。
起居调养:由于夏天气温特别高,晚上睡眠时间较短,因此应适当午睡,以保持充沛的精力。
饮食养生:夏季,人的消化功能较弱,饮食宜选清淡爽口,少油腻易消化的食物。酷暑盛夏,出汗较多,应及时补充水分、盐类和维生素,多吃西瓜、绿豆汤等,但切忌因食凉而暴吃冷饮引起胃肠疾病。
运动调养:夏天气候炎热,运动时,最好选择清晨或傍晚天气凉爽时,到公园、河岸、湖边等,选择合适的项目锻炼,如太极拳、广播操、慢跑、散步等,避免长时间在阳光下锻炼而引起中暑。
防病保健:夏令天暑地热,若人体正气不足,湿热之邪常乘虚而入,容易引起暑病。因此,在夏季要科学安排工作和生活,做到劳逸结合。注意室内降温,使居室环境尽量做到通风凉爽。
秋
秋季,指我国农历7、8、9 月,包括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6 个节气。秋季,暑夏的高温已降低,人们烦躁的情绪也随之平静,且秋风带来秋季宜人的景色。此时切勿因眼前的美景忽视了养生。许多因素往往在不经意间影响着您的健康,且夏季过多的耗损也应在此时及时补充,所以秋季您亦应特别重视养生保健。
三、秋季:鱼际、曲池、迎香、合谷
《黄帝内经》说“金日肃杀” , 因此到了秋天, 万物开始萧条、枯萎,我们通常也说“秋收冬病”,秋收实际上正是冬病的前提,对人体来讲,秋天阳气回收,这样才能便于冬天的内藏。在秋天,最主要的那气就是“秋燥”,在刚刚入秋的时候,湿气虽然退了,外界的温度还很高,阳气还在外泄,人体毛孔仍是舒张的。因此, 人体很容易遭到外那袭击。我们都知道“秋老虎”之说,意思是说此时天气之利害。如果不注意的话,肺特别容易受伤,给呼吸系统埋下重大隐患。所以在刚入秋时,我们要选择肺经上的鱼际和大肠经上的曲池、迎香来保养肺气。
1、鱼际:两侧的鱼际每天不拘时拍揉3分钟。
2、曲池:曲池是手阳明大肠经的合穴,位于肘关节的外侧,上肢屈曲时肘尖和肘外侧横纹中点处,具有很好的清热作用,因为该部位肌内较丰厚,所以按的时候要先加点拨手法,每天阳气最盛的时候即中午1~3点按揉两侧穴位2分钟即可,最重要的是要坚持按揉,具体操作方法:先用一手的拇指按下去,有胀感之后再向外拔。
3、迎香:迎香位于鼻翼两旁,也是手阳明大肠经的穴位。顾名思义,其功能是使人闻香。因此该穴对于治疗各种鼻炎、鼻寒都有效果, 另外, 它还有一个功能,就是可以温润鼻腔,鼻腔湿润了,就可以加大阻止病邪的力量,特别是在燥邪盛行的秋季,这一点尤为重要。按摩迎香的方法是:双手按在两侧迎香上,往上推或反复旋转按揉2分钟, 鼻腔会感到通畅湿润。
深秋,天气转凉,这时“燥”又同“寒”勾结在一起,形成凉燥,它主要是通过口鼻来侵犯我们的身体,这时我们要用“温润”的方法来对付它。常用的穴位除了鱼际和迎香外,还要加上合谷,每天早上出门前,先按揉两侧迎香至鼻内温润,全天不定时按揉两侧合谷和鱼际, 每次每穴不得少于3分钟。
秋季养生贵在养阴防燥。秋季阳气渐收,阴气生长,故保养体内阴气成为首要任务,而养阴的关键在于防燥,这一原则应具体贯彻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秋季,在燥气中还暗含秋凉。人们经夏季过多的发泄之后,机体各组织系统均处于水分相对贫乏的状态,如果这时再受风着凉,极易引发头痛,鼻塞、胃痛,关节痛等一系列症状,甚至使旧病复发或诱发新病。老年人和体质较弱者对这种变化适应性和耐受力较差,更应注意防凉。
冬
冬季在抵御寒气的同时,也要注意,散寒助阳的温性食物往往含热量偏高,食用后体内容易积热,常吃会导致肺火旺盛,表现为口干、舌燥等。如何才能压住“燥气”呢?中医认为,最好选择一些“甘寒”食品,也就是属性偏凉的食物来制约。
在冬天,可选择的“甘寒”食物比较多。比如,可在进补的热性食物中添加点甘草、茯苓等凉性药材来减少热性,避免进补后体质过于燥热。平时的饮食中,也可以选用凉性食物,如龟、鳖、兔肉、鸭肉、鹅肉、鸡肉、鸡蛋、海带、海参、蜂蜜、芝麻、银耳、莲子、百合、白萝卜、大白菜、芹菜、菠菜、冬笋、香蕉、生梨、苹果等。冬季很多人喜欢炖牛肉,最好在其中加点萝卜。民间有“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的说法。这是因为,萝卜味辛甘、性平,有下气消积化痰的功效,它和牛肉的“温燥”可以调剂平衡,不仅补气,还能消食。
凉性食物虽然有镇静和清凉消炎的作用,但它并不适用于所有的人。平常有燥热、手脚心发热、盗汗等阴虚症状的人,可以适当选择“甘寒”食物。比如,鸭肉性凉,可以补虚、除热、和脏腑、利水道,对于伴有虚弱、食少、低热、便干、水肿的心血管病人更为适宜。一般来说,胃脾虚寒的人不宜进食寒性食品和凉性补药,反而可以吃一些常人不宜过食的热性火锅,如狗肉、羊肉火锅等。但也要注意不要补过量,热量摄入太多会聚在体内,容易上火,导致阳气外泄,对人体营养平衡造成破坏。
四、冬季:阴陵泉、关元、 肾俞
显然,冬季气候寒冷,对人体造成危害的主要是“寒邪”,但是南方和北方不同。如火锅, 到了冬季,不论南方还是是北方都红火的不得了。但是,南方朋友冬天吃火锅后一般都不会上火,而北方则不行,这是因为火锅是辛辣的,在南方吃刚好可以化解那里的寒湿之气,而北方比较干燥,辛辣的东西吃多了就会消耗阴津, 导致上火。
所以南方的朋友在冬季要以温阳化湿为主,每天坚持以下方法是:关元要用艾条的方法, 每晩艾条5分钟后喝一小杯温开水;然后在两侧肾俞上拔罐5分钟,起罐后再按揉2分钟。注意,肾俞不必每天拔罐,每周只需2~3次。其余时间按揉两侧阴陵泉,每次每穴3分钟即可。
北方冬季,寒气内还常夹杂着燥气,所以既要温阳,又要防燥,为此应每天坚持刺激关元、肾俞、太溪,具体操作方法是:每晩临睡前1小时,先泡脚20分钟,然后按揉两侧太溪, 每穴5分钟,接着艾灸关元5分钟,再艾灸两侧肾俞5分钟。
《黄帝内经》中有不少养生的金科玉律,如“肾色黑,宜食辛” , “肾病忌甘”等。黑色入肾因此可多食黑色食品以养肾同时, '肾属水,而五行之中金生水,所以辛味食物也是可以养肾的,但有一点要注意,辛辣之品容易化燥伤阴,所以秋冬季北方人在补阳的同时要在食物中加一点滋阴的东西。比如, 吃完温热食物之后喝些枸杞茶, 或者熬点枸杞粥等。
中医一直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所以, 一年四季,无论哪个季节,不管有病无病, 都应该经常疏通经络,补充“正气”以抵御“外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