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出将入相或许是每个人的梦想,但也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顺利的出将入相,除了实力之外,还有那么一点运气,否则,只能和出将入相失之交臂,虽然获得了荣誉,但那已经是身后事了,不能不说有那么点遗憾。
玄武门之变就是一个改变人一生的一个机会,对于失败和成功的一方都是如此,所谓成王败寇就是如此残酷,太子李建成失败了,现在读史书的时候都觉得李建成不如李世民,历史不容假设,李建成没当皇帝,不能说他一定不如李世民,但是跟着李建成的这些人就倒霉了,不过依然李建成这边还是有人抓住了这次危机,给自己找了一条飞黄腾达的路。而李世民这边呢却有人让煮熟的鸭子飞了,自己也丢了性命。
李世民这边丢了性命的就是敬君弘,而李建成这边抓住机会的是冯立。
史书对于敬君弘不多,只是在玄武门之变的时候有记载,从这点也可以猜测,敬君弘其实并不是一个非常厉害的将军,如果能够抓住这次机会,可能会进入凌烟阁。玄武门之变的时候,李建成和李元吉被李世民杀死,但是东宫这边也是有一大批人的,他们还是不甘心失败的。
而守卫玄武门的就是敬君弘,武德年间,敬君弘被为骠骑将军,封黔昌县侯,掌屯营兵于玄武门,让敬君弘守卫玄武门是李渊的决定,可见当时的李渊并不知道敬君弘是倾向于李世民的,不然也不会把这么重要的任务交给敬君弘,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敬君弘被李世民这边的人策反了,史书没有记载,我们也无从证实。
前文说过,李建成丝后,有些将领是不甘心的,或者说也是为了自己找个出路,其中就包括冯立和谢叔方,史书记载:
建成被诛,其左右多逃散,立叹曰:“岂有生受其恩而死逃其难!”于是率兵犯玄武门,苦战久之,杀屯营将军敬君弘。谓其徒曰:“微以报太子矣!”遂解兵遁于野。
冯立看到很多人逃散,感叹说我受了李建成的恩典,怎么能逃命呢,于是率领军队来攻打玄武门,最后杀死敬君弘,这才对手下的人说稍微报答了太子了一些,于是解散了队伍逃走了。
敬君弘是守玄武门的,为什么这么轻易被冯立杀死了呢,原来敬君弘太冲动了:
隐太子李建成之诛也,其余党冯立、谢叔方率兵犯玄武门,君弘挺身出战。其所亲止之曰:“事未可知,当且观变,待兵集,成列而战,未晚也。”君弘不从,乃与中郎将吕世衡大呼而进,并遇害。太宗甚嗟赏之,赠君弘左屯卫大将军,世衡右骁卫将军。
首先,敬君弘的精神是值得表扬的,当冯立和谢叔方来攻打的时候,他挺深而出,要去迎战,这也是立功心切的表现,只是方法不对,而其他的亲信也劝他现在情况不明了,需要以静制动,但是敬君弘不听,带着士兵就出去了,最后被冯立所杀,李世民对他的表现非常赞赏,还追封了将军,这只能算是安慰奖了。
再来说回冯立,和谢叔方,同样是来攻打玄武门,两个人的目的却不一样,谢叔方更纯粹一些,而冯立则目的性非常强,如果真的是为了报答李建成,那么应该力战直到战死,但是冯立没有,他杀了敬君弘以后就遣散士兵逃了,如果只是这样也不能算目的不纯,但是他又回来跟李世民请罪,这就明显的目的不纯了,他也知道李世民为了稳定人心不会杀他,所以他表现出来的是对李建成的忠诚,当皇帝的都喜欢忠诚的将士,所以李世民赦免了冯立,后来还抵抗突厥,最后被派任广州都督。
相比冯立,谢叔方才是真义士,杀死冯立以后,谢叔方并没有逃走,而是继续战斗,直到尉迟敬德拿出李元吉的头颅,谢叔方这才大哭逃走,后来被抓住。就连李世民都称赞他是义士。受到李世民的重用,而谢叔方对待百姓也非常好,曾经担任洪、广二州都督。
纵观敬君弘、冯立和谢叔方的命运,不得不感叹,机会和危险并存的,就看能不能抓抓,像敬君弘,不但没有抓住大好的形势,反而葬送了性命,杀他的人并没有被杀死,反而被赦免,并得到重用,敬君弘其实就是白死了。
本文来源:https://www.114yangsheng.com/articles/8759.html
标签组:[唐朝] [历史] [中国历史] [中国古代史] [玄武门之变] [李世民] [李建成] [突厥] [玄武门] [冯立] [谢叔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