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面战争:三国》看八王之乱

发布时间:2021-06-02 发表于话题:晋朝八王之乱 点击:3884 当前位置:114养生网 > 综合 > 中国古代史 > 从《全面战争:三国》看八王之乱 手机阅读


《全面战争:三国》(以下简称“三国”)自今年5月诞生以来就红极一时,“匡扶汉室”一度成为众玩家们的口头禅,可选阵营除大家耳熟能详的十二路诸侯外,连《三国志·魏书》中一笔带过的女贼郑氏、姜氏也跑过来凑热闹,而诸如“解锁”大BOSS董卓、加入DLC人物就更是游戏界常见的招数,总之就是要为游戏不断注入新元素,好锁住玩家的心。


近期让我这位伪历史迷最有兴趣的消息是,《三国》将推出名为EightPrinces(八王之乱)的DLC,鬼佬的想法实在是让人摸不着头脑,须知“八王之乱”已经是晋朝的故事,跟三国是八竿子都打不着,不过在我的印象当中,晋史能成为游戏题材恐怕是史上第一回吧,光这点就值得大书一笔。


要说中国历代王朝遭网民诟病最多的莫过于宋元明清,不过它们好歹都有些优点能让宋粉、清粉等拿出来晒晒,不至于一黑到底,但是个人认为最废的朝代当晋朝莫属,然而却鲜有人拿它出来鞭尸,估计是因为存在感太低,大家都有意无意地将它给忽略掉了。



一般来说,不管是大小王朝,开国的君主通常都是人中之龙,哪怕没有文韬也精于武略,但晋朝却是个例外,开国之君晋武帝司马炎就是一个典型的“二世祖”,他能成为统一中原之主完全是托祖父司马懿的福荫,跟他本人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魏与晋的建国之路颇为相似,先由从未称帝的“太祖”曹操、司马懿身经百战,为新朝的诞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接着由守成之君添砖加瓦来维护,在这一点上魏比晋要幸运,因为不管是二代的曹丕还是三代的曹叡都精于内治,使新生的国家很快就巩固下来,国力蒸蒸日上,假如没有后面司马篡位一事,相信最终能一统天下的必定是魏国。


至于“晋二代”司马昭尚未来得及表现他的文治武功就过早离世,但是凭着老爹司马懿的刻苦经营,司马一族在魏国的羽翼已经相当丰满,特别是自策动“高平陵事变”后,曹氏一门早就跟当年的汉献帝一般名存实亡。


当时全国只剩下东吴尚未平定,而恰好其未代君主孙皓是个出了名的暴君,在位期间令原本就朝局动荡的吴国更加虚弱不堪、民心不附,哪怕放着不管早晚也会因内乱而亡,可以说纵观整个中国王朝史,“晋三代”司马炎所接手的绝对是史上最好的蛋糕。


俗语说得好,太容易得到的东西就不会珍惜,从小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司马炎并没有亲身经历大风大浪。平步青云、一统寰宇对他而言仿佛是理所应当的事情,因此甫登大位便兴起奢靡之风,比如在灭吴之后,司马炎便将孙皓的数千宫女尽数纳入自家的后宫,使佳丽之数一度多达万人。由于美女实在太多,于是患上“选择困难症”的司马炎以乘羊车的方式,羊停在哪一家后宫,当晚就宠幸谁。


由于有了皇帝的表率,朝廷的风气便迅速败坏,公卿世族每天都过着奢靡腐化、纸醉金迷的日子,炫富浪费成了晋朝的“核心价值观”,最著名的例子有“日食万钱”的何曾、石崇与王恺的斗富。而王恺本人还是司马炎的母舅,当他在“富备竞赛”落下风时居然还主动找侄子皇帝救助,司马炎非但没有异议,甚至还借了珍贵的宝物来为阿舅助战,如此荒唐的行为恐怕连末代君主也望尘莫及。


比起曹氏三代唯才是举的作风,司马炎更热衷于铲除异己,任用亲信大族,致使一帮所谓的“开国功臣”大多属于无德无才之辈,遂令贪污纳贿在朝中习以为常。这帮人为了维持荒淫奢纵的生活,对下自然横征暴敛,加速了国内经济的瓦解,使一个好不容易才大一统的王朝在晋武帝这位“开国君主”的手中走向崩溃的边缘。


若说司马炎大兴奢靡之风仅仅是加速国家的衰落,那么接下来的骚操作才是他亲手葬送晋朝的大杀器——分封制。自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意识到分封制所带来的危害,于是以中央集权的郡县制来施行统治,尽管楚汉争霸期间短暂地恢复分封,但汉朝稳定下来后依然以郡县制为主,所谓的诸侯王实际上只是一个个有名无实的“大地主”,不会对中央构成任何威胁。


然而司马炎却简单地将曹魏的灭亡归因于宗室力量薄弱,以至于“田常六卿”之辈篡位时宗室无人能助,于是他一口气封了二十七个同姓王,与汉代的挂名国王相比,他们全都是拥有地方治权、军权和财权的诸侯,再加上司马炎为表天下一统,裁撤了各州和各郡的兵,使得这些宗室的武力打从一开始就拥有凌驾中央的趋势。


大一统的西晋王朝共历四帝,实际上后面三位纯属酱油角色,因为身为开国之君的晋武帝并非雄略之主,甫一继承基业就崇尚奢侈、亲近小人,在位期间令政风腐败、党派乱起、宗室权力扩张与外族内迁问题日益严重,再加上晚年选了白痴长子司马衷当继承人,可以说他生前就已经把亡国的雷统统埋好了,是一位不折不扣的亡国之君,只不过此人的运气实在太好,没等国家灭亡就安然见上帝去了。


晋武帝一死,著名的八王之乱便如剧本安排好一般拉开序幕……


ROUND 1:双后党争


参与者: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


在晋武帝临终之前,皇后杨芷的父亲杨骏担心手中的权力会被参与辅政的汝南王夺走,于是借“托孤”的方式矫诏独揽大权,将汝南王排挤出朝廷。而惠帝皇后贾南风不甘心受制于太后,于是秘密联络汝南王、楚王以及一众不满杨氏的大臣发动军事政变。


结局:杨骏兵败被杀、杨太后被贾南风活活饿死、杨氏三族尽夷。汝南王与楚王等人顺利执掌朝政,然而事后却遭到贾后算计,汝南王和楚王先后在政变中被处决,从此贾氏一门独揽朝政。


ROUND 2:赵王夺位


参与者: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


晋惠帝的太子司马遹为才人谢玖所生,而身为皇后的贾南风却迟迟生不出儿子,心怀嫉恨之下设计将太子废掉并杀害。时任车骑将军的赵王假传惠帝诏命,联合齐王进攻贾氏一门,最终将其夷灭。


结局:赵王成功夺取朝廷大权,而参与起兵的齐王却被调往许昌闲置。公元301年正月,赵王软禁惠帝,篡位自立,改元建始。为了收买人心而滥封官职,闹出了“狗尾续貂”的笑话。


ROUND 3:三王伐赵

参与者: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


赵王自立为帝后,其权臣孙秀的施政引起诸王的不满,公元301年三月,齐王联合成都王起兵讨伐赵王。河间王原本与赵王同盟,但后见二王声势浩大,于是改投齐王旗下,形成三王伐赵的局面。


结局:赵王兵败被杀,河间王和成都王分别驻军潼关和邺城,齐王则以首功入主洛阳。惠帝虽然复位,却如同傀儡,朝中政令皆出自齐王一人,俨然当年之曹操。


ROUND 4:五王混战

参与者:齐王司马冏、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长沙王司马乂、东海王司马越


如同赵王称帝一般,齐王的专权自然也引来同姓王们的反感,长沙王首先发难,两军在齐王府激战三天,齐王兵败被杀,三族尽夷。其后成都王与河间王联合起来讨伐长沙王,由于双方旗鼓相当,战事一度呈胶着状态,时任司空的东海王评估了双方的实力,认为长沙王最终会落败,于是与朝中将士勾结,将长沙王捉拿并送往河间王手中。


结局:长沙王被河间王部将张方烧死,成都王升任丞相、加封二十郡,被立为“皇太弟”,成为本次五王混战的最大得益者。


ROUND 5:惠帝西迁

参与者: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

公元304年,长沙王的旧部联合东海王讨伐“专权”的成都王,成都王兵败后据守邺城,河间王则乘机举兵攻占洛阳,废掉太子司马覃及羊皇后(惠帝第二任皇后)。由于感到洛阳难以立足,河间王便挟惠帝前往长安,并假诏废成都王的“皇太弟”之位,改立司马炽为皇太弟。


结局:成都王被废后一度辗转于关中与洛阳之间,回根据地邺城后被人假借惠帝下诏处死。


ROUND 6:最终赢家

参与者: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


东海王以河间王“挟天子”为名联合各方势力讨伐长安,最终河间王被击败,惠帝被迎回洛阳,同时下诏封东海王太傅录尚书事,以下邳、济阳二郡增封。公元307年,东海王毒死惠帝,立皇太弟司马炽为帝(晋怀帝),并以怀帝的旨意封河间王为司徒,让其返回朝廷,不疑有诈的河间王在路上被人杀死在车内,随行的三个儿子也被杀尽。


结局:东海王出任丞相,领兖州牧,督兖、豫、司、冀、幽、并六州,成为西晋王朝末期实际的统治者,直到公元311年其去世为止。


八王之乱历时十六年,全国受战乱波及的地区日渐扩大,除了八王之间互相攻伐外,早在三国时代就开始移居内地的游牧民族如匈奴、鲜卑、氐人相继起事,导致北方诸多地区饥荒、疫病横行,流民遍地,国家的经济基础遭到毁灭性的打击,表面上大一统的西晋王朝实际上已经处于分崩离析的状态。


东海王司马越在八王之乱后虽然掌握朝权,但他一方面治国无方、扰民有术,令百姓更加离心离德,另一方面他又无力阻止威胁晋朝统治的匈奴大军,最终在内外交困下忧郁而亡。就在东海王死的那一年,匈奴大军攻破洛阳,留守的王公大臣和平民计有三万多人被杀,宫中所藏被掠夺一空,晋朝宗庙被焚毁,皇陵遭到挖掘破坏,晋怀帝本人也被俘虏,史称“永嘉之乱”。


晋怀帝遇害后,司马邺于长安即位,是为晋愍帝,但此时晋朝早就没有任何能与匈奴人作战的人力和物资。公元316年,前赵主刘曜攻打长安,晋愍帝秒降,受尽屈辱后被杀害,西晋王朝正式宣告灭亡。

本文来源:https://www.114yangsheng.com/articles/6403.html

标签组:[历史] [中国历史] [中国古代史] [西汉] [汉朝] [三国] [王司马] [晋武帝] [晋朝] [八王之乱] [春秋战国] [史记] [战国时期] [惠帝] [河间

相关APP下载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话题

综合推荐文章

综合热门文章

0.08028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