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八王之乱持续16年,晋朝的中央军和地方军都在干什么?

发布时间:2021-06-04 发表于话题:晋朝八王之乱 点击:728 当前位置:114养生网 > 综合 > 中国古代史 > 西晋八王之乱持续16年,晋朝的中央军和地方军都在干什么? 手机阅读

  西晋八王之乱,从永康元年(291年)延续到光熙元年(306年),历时长达十六年。

  期间,司马氏各路诸侯王互相厮杀,甚至远不止八个,最后扫平诸王,掌控朝政的还是一位宗室亲王——东海王司马越。

  在晋朝之前,西汉也有诸侯王作乱的七国之乱,三个月内就被平定。就算在汉末,实力已极度衰退的汉朝还是在短短一年里就平定了黄巾起义。

  西晋作为大一统王朝,刚刚建立,海内归一,正是国力强盛之时。那么在这长达十六年的时间里,朝廷的中央军队和各地州郡的地方军队都在干什么,为何无法平叛呢?

  中央政府的无所作为,正源自晋武帝司马炎时期的罢州郡兵和分封诸王。

  

  州郡领兵

  晋初的军事制度承袭自曹魏,魏国的制度除了由政府直接控制的中央军,各州郡都有军队,也就是地方军队。

  现在多认为这个建议来自曹操时期的丞相主簿司马朗,也就是司马懿的哥哥,他建议在各州郡都备兵,以保持军事威慑,曹操予以采纳。

  

《历代兵制》:自纳司马朗之言,复令州郡典兵,然未置尉,盖太守或刺史兼帅。

  不过小院观点,州郡领兵并非起自司马朗的建议,它在东汉就已很普遍,多地太守、刺史手下都有兵力,曹魏的州郡领兵只是对这种制度的补充和完善。

  从光武帝开始,就能找到地方主官领兵的记录。

  

《续汉书·百官志五》:中兴,建武六年(公元30年),省诸郡都尉,并职太守。

  建武是光武帝刘秀的年号,刘秀在位时,就把取消了各郡都尉的设置,把地方军事权并到太守手里。

  此后各位东汉皇帝,都有州郡长官带兵出征的记载。

  

《后汉书·安帝纪》:
先零羌败凉州刺史皮阳于狄道。
《后汉书·桓帝纪》:
白马羌寇广汉属国,杀长吏,益州刺史率板楯蛮讨破之。
《后汉书·灵帝纪》:
六月,荆州刺史王敏讨赵慈,斩之。

  在州郡都备兵的情况下,各地刺史或太守接到命令就可以带兵出征。哪怕在汉末皇权已极度衰弱的情况下,各地军事长官还是能在汉朝旗帜下结成联盟,讨伐操控朝政的董卓。州郡领兵,是中央政府的常备武力,当然这种政策也有副作用,就是在皇权衰退的情况下,各地军事主官容易拥兵自重,发展成军阀。

  

  罢州郡兵

  作为经历了汉末混战时期的司马氏,或许是看到了州郡领兵的弊端,害怕晋朝再次出现董卓、袁绍这样的人物,他们做出了改革,也就是罢州郡兵。

  罢州郡之兵也不是全无道理,从经济上看,司马炎发兵平吴后,天下已定,全国经过数十年战乱,人口大减,经济急需恢复。晋武帝司马炎下令罢免州郡兵马,把多余的劳动力投入到恢复经济中去。

  

《晋书·山涛传》:吴平之后,帝诏天下罢军役,示海内大安,州郡悉去兵,大郡置武吏百人,小郡五十人。

  当然,州郡罢兵也不是罢到一个兵都没有,还是得看具体地方,比如交州牧陶璜的属地,处于帝国西南边境,还是需要保持一些兵力,所以交州兵并没有被罢。

  

《晋书·陶璜传》:
吴既平,普减州郡兵,璜上言曰:'臣(在交州)所统之卒,本七千余人。南土温湿,多有气毒,加年征讨,死亡减耗,其见在者二千四百二十人。……未宜约损,以示单虚。'从之。

  交州这样的州郡,保留了2420兵力。

  

  分封诸王

  罢州郡兵更重要的依据是来自制度上,也就是司马炎恢复的分封制度。

  在罢州郡兵之前,司马炎就开始了恢复分封制度。

  

《三国志·魏书》:咸熙元年五月庚申,相国晋王奏复五等爵。

  五等爵位制在咸熙元年恢复,咸熙二年(266年)十二月,司马炎废魏建晋,自立为帝。这一年,他就开始分封诸王,在分封时,对五等爵位制又作了调整,实际操作里,爵位封为王、公、候三等,伯、子、男爵位并不直接授予,要在支庶推恩里才会看到。

  并且诸王都有自己的兵力,最大的郡国有5000兵,最小的有1500兵。

  

《晋书·地理志》:武帝泰始元年,封诸王,以郡为国。邑二万户为大国,置上中下三军,兵五千人;邑万户为次国,置上军下军,兵三千人;五千户为小国,置一军,兵千五百人。

  罢州郡之兵是基于五等爵位制实施的前提下,各地亲王手上都有兵,再置州郡兵,确实有重复之嫌疑,白白浪费粮饷和劳动力。

  本身的目的,也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出现拥兵自重的军阀。

  

  但是分封制度要能够保证成功,还需要有个前提,即各地的亲王都要忠于中央,能随时听候调遣。

  在司马炎看来,这个前提自然是成立的,事实也确实如此,在他执政时候,诸侯王们并没有闹出什么乱子,就算在他死后,甚至也还有新野王司马歆出兵与起义的张昌交战而阵亡这样的例子。

  可是司马炎对自己太自信了,忘记了上一位搞分封制的皇帝刘邦的例子。汉高祖分封诸王,尚且惹出了七国之乱,晋武帝司马炎比汉高祖刘邦又如何呢?

  晋武帝分封的王国,有五个大国,六个次国,还有更多的小国,也就是说诸王们手里至少掌握着数万兵马。相比之下,上文提到过,作为州牧的陶璜手里,也只有二千四百二十名士兵,这还是没有被罢兵的交州。

  谁强谁弱,已经一目了然。

  

  在随后的八王之乱里,诸侯国的军队就成了诸王的私人武装,跟着诸王发动叛乱。

  

《晋书·长沙王乂传》:楚王玮既诛,乂以同母,贬为常山王。三王之举义也,乂率国兵应之。
《晋书·东海王越传》:以东海上军将军何伦为右卫将军,王景为左卫将军,领国兵数百人宿卫。
没有了地方军,中央军队呢?

  州郡没有兵了,那么中央政府的兵呢?实际上八王之乱就是诸王争夺中央控制权的争斗,控制了朝廷,中央的兵力也就成了私人的武装。

  比如楚王司马玮在争夺朝政控制权的时候,就通过矫诏的手段控制了洛阳城内外的中央军。

  

《资治通鉴·晋纪四》:玮亦因此复私怨,遂勒本军,复矫诏召三十六军...遂收亮、瓘,杀之。

  之后赵王司马伦掌控朝政后,就干脆废掉了晋惠帝自立。从发动政变到废帝自立,他所依靠的也是晋朝中央军的力量。

  《晋书·赵王伦传》:

  

  

  可见,朝廷的兵力都被掌控朝政的亲王所控制,朝廷能直接控制的兵力,这时候也成为了诸侯王手里的军队。在司马伦之后的齐王司马冏、东海王司马越等也都是这样。

  山涛的担忧

  对于这样的乱象,山涛有所预料,他曾经说:国不可忘战,州郡不宜去兵。但并没有被司马炎采纳。

  事实正如他所担忧的一样,州郡罢兵、分封王国,相当于晋朝中央政府自废武功,把刀交到了诸王手里。

  司马炎在时,还能控制局势。等他驾崩后,接班人问题、外戚问题、异族问题纷纷浮出水面,导致诸王不满,继而乱政兴兵。

  猛兽已经被放出了牢笼,中央政府却无兵可调,无能为力,导致动乱一步步扩大,演化为一场全国性的劫难。

  从结果上看,相比州郡领兵,分封的诸王一旦为祸,要更为猛烈。

  在汉末三国时期,即使朝政被控制,皇帝被挟持,也还有地方军事长官能起兵讨伐,为国效力。司马炎罢州郡兵又分封王国后,地方上的军事实力荡然无存,就算有忠于晋朝的大臣也已无能为力。

  相比后世同样分封诸王的明朝,燕王朱棣起兵,建文帝朱允炆有实力强大的政府军迎战,宁王朱宸濠作乱,更是没出省就被地方官员王阳明扼杀在江西。司马炎搞的分封制,可真是搞得太失败了。

  

  结语

  八王之乱带来的后果是晋朝力量的严重削弱和社会的动荡,又为匈奴、鲜卑、羯、羌、氐等胡人部落发展提供了土壤。不久之后,又发生“永嘉之乱”,在刘渊、慕容皝、石勒、苻坚等北方君主的冲击下,中原陆沉,代表汉人势力的东晋也几乎灭亡,追根溯源,也要追究到司马炎的罢州郡兵和分封诸王政策。

  

  不同于始终存在军事威胁的两宋,西晋灭吴后,天下确实安定了,骄奢淫逸的晋朝贵族们在享乐中失去了危机感。“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对许多人来说或许只是一句口号,但西晋的司马氏用帝国的命运和家族的衰亡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诠释。

  切换到今天的视角来看,也是同样的道理,"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从春秋时期流传下来的这句古话,今天来看也依然正确无比。

本文来源:https://www.114yangsheng.com/articles/6342.html

标签组:[历史] [中国古代史] [汉朝] [王司马] [晋武帝] [晋朝] [八王之乱] [中央军

相关APP下载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话题

综合推荐文章

综合热门文章

0.09472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