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玄武门之变都是李世民一生中抹不去的一个污点,虽然在当时情况,在你死我活的权力斗争中,李世民如果不是杀李建成、李元吉,也会被他们所杀,但是毕竟动手的是李世民,而杀害兄弟、逼迫父亲的名声实在不好听,即使实在他辉煌无比的文治武功之下,也一样的引人注目。
但是,在历史上,李世民最大的污点其实并不是玄武门之变,而是发生在平定刘黑闼的战争中。归根到底,这个黑点其实根本不能算作黑点,由于历史记载的原因,和现代人的误读,这个所谓的黑点,被无限的放大了。
在李世民平定了窦建德、王世充之后,大唐河北看似一片风平浪静,但是,河北平定得太过容易了,血还没有流够,于是刘黑闼再度于河北崛起,以风卷残云之势扫平河北,恢复了窦建德旧时的全部领土,自立为汉东王。
刘黑闼可以算是隋唐之际不可多得的名将,就连纵观整个中国历史都不可多得的名剑,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的李世勣在他面前都不堪一击。这样一个强大的对手,加上望风而起的徐圆朗等人,给大唐带了极大的打击。
就在唐朝君臣束手无策的时候,李世民再一次站了出来,领兵征讨刘黑闼。
强强对决注定是一场血腥无比的战斗,事实的确如此,虽然在李世民强大的攻势之下,终于将刘黑闼的势力压缩在洺州的弹丸之地,使其基本上丧失了转圜空间和机动作战能力。
此时的刘黑闼可谓四面楚歌:北面的邢州和赵州已经落入唐军手中,而且罗艺来势凶猛,刘黑闼转战河北腹地的可能性已绝;西面则有太行山脉的天然阻隔;南面是李世民的唐军主力;唯一未被唐军占领的地盘就只剩下洺州东北面,也就是洺水上游一带的贝州(今河北清河县)、冀州(今河北冀州市)等地了。这个地区现在是刘黑闼最后的后勤补给基地,要想不被唐军活活困死,刘黑闼只能依靠从这一线运来的粮草和给养。
但是要命的是,这样一条重要的生命线,也被李世民扼住了,这就是在此前半个月丢失的洺水县。这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县城,可是它偏偏在贝州、冀州通往洺州的必经之路上,无论是水路陆路,都绕不开这不起眼的洺水县。
于是,无论刘黑闼是想坚守洺州还是退守贝州、冀州,都必须把洺水县仅仅握在手里。因此,围绕着这个小县城,在最后的决战之前,必将爆发一场激烈的争夺战,就连李世民麾下猛将也在此战中身死,年仅二十岁。
虽然刘黑闼曾经一度占领了洺水县,但是最后李世民还是把洺水县重新握在了自己的手上,并且将刘黑闼逼上绝境。
终于,在李世民断定刘黑闼粮草已尽的情况下,对刘黑闼发起了决战。
为了吸引刘黑闼到南岸来决战,一举歼灭刘黑闼的有生力量,李世民遂命部将到洺水上游拦河筑坝,并且下了这样一道命令:“待我与贼战,乃决之!”(《资治通鉴》卷一九〇)
所谓“乃决之”,就是决堤泄洪!
洪水无情,在两军会战之时决堤泄洪,是否意味着唐军将士将与敌人玉石俱焚、同归于尽?一将功成万骨枯,李世民真的这样无情?让无数为忠于大唐的将士作为诱饵,死得不明不白?
我们先来看一看这场战役的大致经过和结果。
当时刘黑闼率步骑两万,南渡洺水,紧逼唐军大营列阵。李世民亲率精锐骑兵首先攻击刘黑闼的骑兵,将其击破,并乘胜冲入汉东军的阵地,横扫其步兵。刘黑闼深知,输掉这一仗他就很难再有翻身的机会,于是率众殊死奋战。而他麾下这些剽悍骁勇的河北将士也人人抱定背水一战的决心,所以打得异常顽强。两军一直从中午苦战到黄昏,往来冲杀,难分胜负。唐军虽然略占上风,但始终未能取得决胜的优势。
两军一直打到天黑,汉东军终于开始只撑不住了,终于,刘黑闼率领着少数将领悄悄撤出了战斗。
刘黑闼就这么一走了之了,可他麾下的绝大部分将士却根本没有察觉,依旧在那里拼死砍杀。最后汉东军再也无力坚持,只好向洺水北岸溃逃。
就在他们全部进入河沟的时候,洺水河上游的滔天巨浪轰然而下。
当精疲力竭的汉东军士卒睁着血红的双眼,看见一丈多高的洪水仿佛万马奔腾一样席卷而来的时候,他们几乎连恐惧和绝望都来不及体会,就在一瞬间被咆哮的洪水全部吞没。
此一战,汉东军被“斩首万余级,溺死者数千人”,几乎全军覆没,虽然刘黑闼逃了,但是汉东军的有生力量损失殆尽,战略目的已经完全达到了。
而人们则常常根绝《资治通鉴》的记载大骂李世民残忍无情,柏杨先生就说这事一场“残酷的集体屠杀”。
但是事实其实并非如此。
《资治通鉴》的记载是“待我与贼战,乃决之”,但是运用水攻,一般都会在敌人“半渡”(渡过一半河)时候发起,所以,如果从《资治通鉴》的记载来看,李世民似乎真是在进行一场集体谋杀。
但是,李世民真的没有在命令中强调半渡吗?
其实在《旧唐书·刘黑闼传》上面白纸黑字写着:“我击贼之日,候贼半度(渡)而决堰。”在《新唐书·刘黑闼传》中的表述更为准确:“须贼度,亟决之!”一个“须”字,一个“度”字,一个“亟”字,足以表明李世民此项命令的关键之处就是对决堤时机的精确掌控,也就是必须等到敌军溃逃、渡至河沟中的时候,才决堤泄洪,断非两军在混战之时不管三七二十一地凿堤放水。
而李世民之所以会下这样一个命令,目的是“堰洺水上流使浅,令黑闼得渡”,也就是故意降低洺水的水位,诱使刘黑闼渡河到南岸与唐军决战,然后借助水攻最大限度地消灭刘黑闼的有生力量。而不是在敌不过刘黑闼的情况下选择同归于尽。
而且在两《唐书》中,也完全没有关于这场战争唐军溺死、同归于尽的记载,要知道,战争是一个庞大精密的体系,根本容不得历史的作假。而且,历史记载距离事件发生时间越近,记载也就越可靠,事实也是如此,在大部分唐朝的历史记载中,《旧唐书》的可靠性要大于《新唐书》大于《资治通鉴》。
所以,这个李世民最大的黑点,也就是这场“敌我同归于尽的残酷的集体谋杀”根本无从谈起。只不过是很多只读过《资治通鉴》中这段记载的人们的误读了。
本文来源:https://www.114yangsheng.com/articles/6274.html
标签组:[唐朝] [历史] [中国历史] [中国古代史] [玄武门之变] [李世民] [突厥] [资治通鉴] [刘黑] [刘黑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