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成在玄武门之变被杀一点不冤:策划夜袭李渊和毒杀李世民,只不过都失败了

发布时间:2021-06-16 发表于话题:玄武门之变掩盖的秘密 点击:549 当前位置:114养生网 > 综合 > 中国古代史 > 李建成在玄武门之变被杀一点不冤:策划夜袭李渊和毒杀李世民,只不过都失败了 手机阅读

武德七年六月到武德九年六月这整整两年的时间,在我看来,绝对是唐朝前期最为诡异的两年,因为就在这两年中,发生了许许多多说不清、道不明的事件,而这些事件无一不是引发了后世种种争议的,其中有些事甚至是直到今日大家也没能争论出个所以然来,可称为历史上的绝对悬案。

虽说史料浩如烟海,看法众说纷纭,但我相信并且始终相信,只要我们能够收集足够的资料认真分析,是可以找出历史的真相的。当然了,或许我们的看法可能不过是一家之言,更不可能给历史上的种种疑案下一个肯定的结论,推论什么的倒是可以有的,且多多益善。毕竟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嘛。

好了,下面请大家拿起自己的放大镜,揣好自己的烟斗,我们这就要进入这段充满疑团的历史时期了。

武德七年(624年)五月,已经基本完成了祖国统一大业的李渊下令在宜君县的玉华山中修建一座行宫,并将之命名为仁智宫,以为自己夏日避暑之用。

一个月后仁智宫落成,李渊随即带上自己次子李世民、四子李元吉一道前往仁智宫消夏,而按照惯例,太子李建成被留在长安坐镇,代替休假的父亲处理各项工作。这一天是六月初三,此时一切都看似平静,如同一潭死水波澜不惊,然而这样的局面很快被打破了,打破它的是一个十足的小人物——庆州都督杨文干。

六月二十四日,李渊得到确切的消息:庆州都督杨文干起兵造反。

消息传到仁智宫,随行人员都很惊慌,只有几个人很镇定,这里面包含李渊。

几乎就在获知消息的同一时刻,皇帝大人下达了以左武卫将军钱九陇与灵州都督杨师道所部为主力,赴庆州(今甘肃省庆阳市)平叛的命令。

李渊之所以如此从容淡定,是因为几天前他就知道杨文干会谋反,而且连对方造反的大致日期乃至兵力部署他都了解得一清二楚。这是由于有人在杨文干行动前向李渊透露了这一重要的消息,还有另外一个惊人的秘密。

六月二十六日,李渊紧急召见秦王李世民,当场任命他为平叛军总司令,火速前往前线指挥作战。

六月二十六日,夜。李渊亲率禁卫军出仁智宫,行至玉华山山南几十里外的荒野住宿,次日清晨方才重返仁智宫。

至此,李渊的行动神出鬼没,让人简直如坠云里雾里,实在搞不懂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除了那三个人之外。

那三个人指的是李渊、李建成以及李世民。

因为这是皇帝、太子、秦王三股势力首次实质意义上的交锋。

这三方人马中最先出手的是李世民。

一个多月前的一天,李世民探知了一个重要情报:太子李建成在招募京师及来自全国各地的勇士组建自己直属的东宫卫队,其人数已经增至两千余人,号称长林兵。而为增强这支亲军的战力,李建成又密遣右虞侯率可达志从燕王李艺处调来了幽州突骑三百人暗中补充进了自己的长林兵中。这样做就有些犯忌讳了,边将结交储君,说得难听点叫做居心叵测,图谋不轨。于是有人就把这件事情捅到了李渊那里。李渊得到消息果然大为震怒,当即召来太子严厉训斥了一番,然后下令把涉事的可达志流放到了嶲州(在今四川西昌)以示惩戒。

通过这件事聪明过人的李世民得到了两点认识。其一,太子正在想方设法扩充自己的军事实力,时间耽搁越久,形势就会越对自己不利;其二,父亲和大哥绝非铁板一块,虽说老爹还是比较信任老哥的,但他同古往今来的所有帝王一样有一个绝对难以克服的弱点——多疑。而是否能够充分引发这种疑心,是一切策略的成败的关键。

下一次,只要找对时机,恰到好处地猛攻李渊的这一要害,太子必将死无葬身之地。

李世民没有等待太久就等到了一个最佳的进攻机会——李渊出京避暑,留李建成在京代理国家大事。

现在机会来了,李渊同太子分隔,距离会带来怀疑,而那个突破口也已然锁定,他的名字叫做杨文干。

杨文干的确是一个绝佳的突破口,此人早先是东宫的侍卫武官,同太子关系素来亲密,其后被太子举荐调到地方担任庆州都督,却一直与太子一方保持联系,负责为李建成招募壮士加以训练,并将练成的精锐战士秘密送往长安以备听用,属于太子党的骨干。而且这位杨兄脾气较急,行为欠考虑,属于干了再想的类型,容易被误导犯错误,因而李世民最终决定,就使他了。

就这样,在李渊到达仁智宫不久,一张由精于权术的李世民精心编织的大网扑天而来。

六月月初的一个夜晚,李渊在仁智宫接见了两个特别的客人,他们是太子手下的郎将尔朱焕和校尉桥公山。

据史料记载,这两个人本是奉太子李建成之命去给杨文干送铠甲的,不过中途良心发现,觉得谋反不好,这就转道仁寿宫向皇帝大人自首,并交代了杨文干受太子指使,意欲趁皇帝离京抢班夺权的消息。

李渊闻知此事自然大吃一惊,回想起之前李建成确有私募士兵的事,他马上警觉起来,立刻派人拿着自己的手诏借口他事召太子来仁智宫一见。

与此同时,李建成处也得到风声,知道尔朱焕、桥公山二人被人收买,跑到了仁智宫去告状,随即陷入了恐慌。

要知道,李建成送盔甲给杨文干的事比向李艺借兵充实卫队更难说清,说你要造反,就是要造反,不是也是。因而讨论对策时太子舍人徐师谟提出事已至此,百口莫辩,索性豁出去了,反了娘的。

太子詹事主簿赵弘智则力劝李建成轻车简从,亲自前往仁智宫面见皇帝,当面谢罪,说明情况。

李建成想了一下,最终做出了决定:你的看法是正确的。

这句话,他是对赵弘智说的。

李建成决意冒一次险,他的直觉告诉他,目前父皇还没有直接派人来捉拿自己,这充分证明皇帝依然是信任他的,所以李建成打算赌一把,以自己的前途和生命为代价。

经过连日的赶路,李建成一行终于接近了仁智宫,然而就在距离李渊仅有六十里路的毛鸿宾堡,李建成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将随从人员悉数留在此地,仅带十余名轻骑兵前往前方的行宫。

这是一个极为危险的举动,因为一旦李渊对太子谋反的事已经深信不疑,太子此去必定凶多吉少,但是即便如此,李建成还是执意只带少数卫士随从,他很清楚,去的人越少越能消减父亲的疑虑。

事情的发展证明,就是这道命令,挽救了他的性命,也挽救了李渊的性命。

分兵之后,李建成继续前行,很快他就到达了仁智宫,很快他就见到了父皇李渊,很快他就被李渊下令软禁起来,由殿中监陈福严加看管,并只被允许吃麦饭充饥。

在李建成被关押的同时,李渊找来了司农卿宇文颖让他火速前往庆州,召杨文干来此问话。

然后宇文颖遵照领导指示来到了庆州见到了杨文干,传达了皇帝大人的召见之意,但出乎众人预料的是,他居然直言不讳地将太子被人告发囚禁等情况也一同告知了杨文干。当然,宇文颖这么做是有理由的,那个理由叫做李元吉。据史书记录,宇文颖此人生性贪婪昏聩(性贪昏),同齐王李元吉私交很深。而李元吉同太子又是一伙的,所以他才会故意把实情透露给了杨文干。

在这里,想多说一句,在对这一事件进行了整体梳理分析后,个人以为,宇文颖贪婪是有的,至于昏不昏,这个难说(这其中的原因我们后面会详细说到)。

有了宇文颖通风报信,作为太子的亲信武将杨文干果然做出了同其身份相切合的行动。一是身为亲信的一面,对太子的安慰很是担心着急,另外一面是身为武将的,在宇文颖的怂恿下,他立刻以本部兵扯旗造反,出兵攻打宁州。

事情发展至此,一切都在按照李世民的剧本上演,只不过李世民还是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他忽视了这场戏中一个大牌演员对于剧情的琢磨和精湛的演技,而正是这一疏忽导致了整场戏向着计划外的情节发展。因为那位大牌叫做李渊。

混了那么多年朝廷,又搞过那么多回阴谋诡计,李渊的权谋水平自然不是白给的。事实上李渊早就从暗中派去两个儿子身边卧底的封德彝处了解到了事实的真相以及李世民的本子上的后续剧情。即李世民收买了李建成的属下尔朱焕同桥公山让他们告发太子谋反,意图利用李渊的怀疑激变李建成,由此名正言顺取太子而代之。

只不过可惜的是,李渊不是汉武帝刘彻,李建成遇事也明显比卫太子刘据冷静,居然胆敢冒生命危险只身面圣为自己辩解,这实在是超出了李世民的预料。但问题是,既然李渊识破了李世民的图谋,那么他为什么还要继续配合李世民进行表演,甚至软禁起李建成,逼反了杨文干呢?

真正的原因在李渊的心里。

李渊始终深爱着他去世的妻子窦氏,因而他极不愿意目睹自己与窦氏的几个孩子为了权力而反目成仇,自相残杀。所以这一心理决定了李渊既不能杀掉或监禁心存不善的李世民,又不能委屈李建成,废长立幼,只好不断平衡双方的关系,尽量将事态控制在自己所能掌控的范围内,并适时敲打一下那个做过头的儿子(无论是李建成还是李世民)。而现在正是机会。

然而当李渊惩戒了李建成,派人去收拾杨文干时,他才惊讶地发现原来儿子李世民是那种会临场改剧本的编剧。在发现自己没有意图废掉太子的情况下,李世民已经暗中另有安排,采取了第二套行动方案。

虽说今天我们已经无法获知李世民的新方案具体是如何安排的,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一安排使得李渊相当地不淡定。于是就有了前面提到的六月二十六日的那次交谈。

在这次对话的伊始,李渊一反常态,一开口就要求李世民担任主帅前往组织平叛。

没想到李世民却拒绝了,理由很简单:杨文干那种水平的叛将这个时候应该已经被部下抓获了(料事如神),即便他为形势所迫能超常发挥,那派上一员大将出马也足够拿下了(了如指掌),完全不需要大动干戈。(文干小竖狂悖,起兵州府,官司已应擒剿。纵其假息时刻,但须遣一将耳。)

总而言之一句话,不想离开仁寿宫。

这样的答复没有超出李渊的预想,于是他决定抛出那个诱饵,目前也只有它能够解除现有的危局了。

“不然!杨文干的事情牵扯到了李建成,响应他的人恐怕会很多。如此一来还是你亲自出马一趟我会比较放心。等你凯旋,我将立你为太子(汝宜自行,还,立汝为太子)。”

终于,终于等到了这句话,李世民内心一阵狂喜,不过他并没有立即答应,因为他知道那个人的命运还没有确定。

“我不能效法隋文帝诛杀自己的亲骨肉,因此届时会废李建成为蜀王。蜀地偏僻难于谋变,日后他若不能侍奉你,你也方便收拾他。”

到底还是年纪轻,阅历浅,权谋高手李世民就这么被高高手李渊忽悠过去了,乐呵呵地领兵上了路。

在确认李世民启程了的当夜,为免发生意外,皇帝大人亲自统领禁卫军离开仁智宫,拼尽全力向南急行军数十里,直奔那个叫做毛鸿宾堡的地方,因为李渊知道,那是目前确保安全的唯一希望。然后一行人最终遇到了几天前被李建成留下的部队和在其后相继赶来的其余东宫将士。

见到李建成的人,李渊终于松了一口气,他马上命令这些隶属东宫的士兵们以三十人一队的单位分散开来守卫自己和自己的诸位老婆、孩子。就这样,李渊安然度过了登基以来最为惊险的一夜。

当然了,由于某些众所周知的缘故,李渊的这一段举动在史书里的记叙自然就显得颇为神奇且有趣了。说起夜里跑出来的原因,那是“上以仁智宫在山中,恐盗兵猝发”,提及夜奔的方向也只是模糊地写作“帅宿卫南出山外,行数十里”,至于会遇到东宫的士兵,看起来也是纯粹的巧遇。

皇帝山中的避暑行宫附近会有盗贼,且还有胆针对皇帝发动突然性夜袭?这点用脚趾头想都知道是在扯淡。不过真相往往可能隐藏在这样看似不合常理的表象之下。

无论李渊当时躲得是山里面的悍匪还是别有用心的某些人,这出剧自六月二十七日李渊统领部队再次返回仁智宫的那刻起就已经宣布杀青。所以接下来是剧透大结局的时候了,后续的剧情大致是这样的:

那位本是龙套却一不小心被定为主角的杨文干果然没有辜负李编剧的期望,只在宁州雄起了一下,就被自己的下属一转手干掉了。

值得一提的倒是那位据说是太子党的宇文颖,这位仁兄在杨文干被砍后便为李世民统领的平叛军俘获,但出人意料的是,这位反贼兄被抓之后居然并不慌张,而是口口声声要见皇帝或是秦王,随即他见到了最高负责人——地下世界的最高负责人阎王——被李世民下令处死。诛杀叛贼本无可厚非,但问题是李世民杀人前并没有上报李渊批准!要知道,宇文颖毕竟是朝廷命官三品大员,且是国家重特大案件的要犯,你啥表示没有就把人给咔嚓了,这叫啥事?更为奇怪的则是李渊的表现,既没询问也没疑问,就像朝廷中从没有过宇文颖这号人。这其中的原因很简单,大事已经结了,小人自然不必理会,是齐王还是秦王的人已无所谓。

处事鲁莽的杨文干死了,沉着冷静的李建成活了下来,虽说被老爹关了禁闭吃了碗糙饭,但人很快就被放了出来且立刻被派回京师“居守”(当时的李世民还在平叛)。李渊的这一举动至少传达了三个重要的讯息:第一是皇帝依旧相信太子,各位忠于太子的地方将领不要轻举妄动(如坐镇泾州的罗艺和邢州都督任瑰、遂州都督韦云起等人)。第二是太子已重归京师坐镇,如果自己在回京途中发生什么意外,太子可以立即登基。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京城政局已经恢复安定,打算趁机攻击长安城的人还是趁早歇了吧。

总之,这一次,是太子见到了胜利女神的笑容。

不过李世民虽没得到父亲李渊的兑现诺言,宁州的这趟公差却也没白跑,从某种程度上看,杨文干事件让李世民得以名正言顺地亲手铲除了李建成在地方的一大强援,这对于未来夺嫡工作的进一步开展还是有些好处的,不算太吃亏。

真正吃亏的是三个人:王珪、韦挺和杜淹。这三位当时的职务分别是太子中允、左卫率和天策府兵曹参军,也就是说前两位是太子党骨干,后一位是秦王党主力。可无论是骨干还是主力,李渊对他们的处理都是一视同仁,“并坐流于越雟”。至于原因,李渊做出了明确说明:就是你们这样的人导致了他们兄弟不和!

这样看来,李渊是看透了这次迷雾下的本相:兄弟不能相容(史料原文用词)。

所以李渊同时敲打了培植私人势力的李建成和意图借刀杀人的李世民,以双方各打五十大板的方式结束了这一次的事件。

但是,所谓的感情破裂,是无论靠多强力的胶水也无法实现黏合的。自此探明对方心意的兄弟二人开始渐行渐远,直至兵戎相见,你死我活。

问世间权为何物,直教人生死以取。

杨文干事件进一步激化了太子党同秦王党之间的冲突,可鉴于有皇帝大人坐镇协调,一时间两派人马尚不敢公开撕破脸死磕,但是想要让他们握手言和重归于好那绝对是做梦。李渊不爱做梦,却也实在找不到彻底解决问题的办法,因而只好日复一日地和稀泥,拖得一天算一天。然而随着事件的进一步发展,李渊逐渐意识到,平静的日子终将一去不复返了。因为这个国家每天有很多事情发生,就算李建成和李世民不闹,还有别人会闹。

武德七年七月,永不消停的邻居突厥骑兵又一次串门来了。而且这一次来拜访的人数很多,动静很大,整个北部边境都有访客上门,搞得地方各州狼烟四起,中央的李渊头疼不已,不得不中止暑假假期,返回长安开会,召集群臣商讨对策。

此时有人向李渊献计称突厥人之所以屡次进犯关中,是因为长安作为国家首都,人口众多,金银遍地的缘故。假如放弃长安将都城迁到别的地方,让突厥人没有盼头,突厥频繁入寇的问题自然可以迎刃而解。

李渊认为这个计策比较可行,我惹不起你,还躲不起你吗?于是他派出了中书侍郎宇文士及前往樊城(今湖北省襄阳市)、邓城(今河南省邓州市)一带考察,寻找适宜迁都的地点。巧合的是,李渊选定的这一地段在一千三百多年后同样被一大批专家学者看中了,且作为解决今日北京城市病的一剂良药,一度提交到了两会审议。要么说做领导的就是有水平,李渊居然在日理万机、勾心斗角之余对城市规划这一领域也有如此深的造诣,真是不服不行。

然而稍微对唐朝历史有一定了解的朋友们都知道,未来这个震撼世界的帝国的首都一直是在长安,即便是其后历经了安史之乱、吐蕃入侵等一系列沉重的打击,这个最伟大时代的京城的荣誉也始终没有易主。所以,不难猜到,有人阻止了李渊的迁都决意,而在当时能具备这一能量的有且仅有两人,一个是太子李建成,一个是秦王李世民。这一次,出面阻拦的是后者,而他的说法也的确足以令在场的人为之动容:

“戎狄为患,自古有之。陛下英明神武,一统中原,麾下有精兵百万,所征无敌,岂可因突厥侵扰边地就匆匆迁都以避之,如此势必贻羞四海,为后世耻笑!”

“当年霍去病不过一汉室将领,尚且有扫灭匈奴之志,儿臣身为藩王,自当为国效命。愿陛下予我数年之期,定可生擒颉利置之阙下,如若不然,再行迁都也为时不晚。”

听完李世民的这番慷慨陈词,大臣们激动了,皇帝陛下激动了。不过有人更激动,那个人就是太子李建成。因为要迎战突厥必须集全国之精兵强将方可成功,而届时你是要打突厥还是长安,天才晓得。于是李建成当场泼上了一盆冷水:

“昔日汉朝的樊哙还意图以十万部队横行于匈奴呢,秦王刚刚说的话好像与之很类似啊!”

“形势各异,用兵不同,樊哙不过是一介小丑何必提他!不出十年我定可扫平漠北,在此绝不虚言!”

眼见两个儿子有吵起来的趋势,李渊当即出面中止了讨论,并决定延缓迁都的计划。与此同时,太子等人也达成了共识,这是李世民的又一诡计。因为虽说当时突厥人经常不请自来,可每次长安方面派人送了钱,人家拿钱就走人,且向来如此,童叟无欺。完全不必来硬的。所以如今李世民力主对战,必定是以此为名,窃取兵权,来实现其篡位的野心。

事实证明,李建成等人的猜测是正确的,但只猜对了一半。

李世民的确打算利用突厥人实现夺位的目的,但他却没有执掌兵权的打算。

闰七月,已未,李世民在众人警惕的目光下踏上了征途。此时谁也没有料到,仅仅一个月以后,此人将以全国人民心中众望所归的民族英雄的身份归来。

八月初,李世民率领的唐军与突厥大军在豳州遭遇。实事求是地讲,当时的形势对李世民极为不利。首先是敌人来势凶猛,南下的兵锋直逼长安,似乎有去京城抢一把的意向。而且这一次颉利依旧很实在,不但倾国而来,还捎上了自己的侄子突利可汗一起到中原见世面。总而言之,来犯之敌态度是认真的,数量是庞大的,想要赶跑是难度极高的。

其次是天气不尽如人意,唐朝方面自部队出发时关中一带就一直处于连绵阴雨的状态,唐军的将士们一路从泥水中蹚过来,士气已经极为低落,再加上运粮阻绝和军械受潮,处于这种状态的唐军不要说是抵挡强悍的突厥骑兵,能不当场散伙就谢天谢地了。

所以当颉利可汗率领一万骑兵突然出现在豳州城西,列下阵势时,唐军上下不是十分恐慌,而是万分恐慌。就在这一关键时刻,李世民找来了副统帅李元吉只问了一句话:“如今突厥骑兵兵临城下,我军必不能示弱,当出城与敌一战,你能随我一起去吗?”

李元吉认为李世民疯了。就手下那种状态的兵,拉到战场上就是被突厥铁骑碾平的命。所以李元吉回答李世民说,要去你去。

李世民点了点头,行,我去你看着。

李世民带着人马出去了,李元吉等人战战兢兢地凭城远眺,然后他们就听见了那个无比熟悉的声音。

“国家与可汗和亲,为何负约,深入我国内地?!我是秦王李世民也!听说可汗勇猛善战,请出马与我单打独斗!如若率众前来,也无妨,我只以身边的这一百名骑兵应战。”

联系到李世民喜欢玩阴的,颉利可汗听完李世民的挑战宣言只是笑了笑,没吱声。

恰在此时,李世民的传信兵单骑赶来,给突利可汗也捎来了一句话:“你昔日曾与我有盟誓,约定事有紧急即相互救应。如今我们二人却在此兵戎相见,当年的盟约同情义还算数么?”

听到这句话,突利可汗也保持了沉默。

于是李世民趁机挥军向前,作势要渡过沟水同突厥骑兵决一死战。

这个时候,奇迹发生了。颉利可汗居然主动派人给李世民带话,表示自己此来别无他意,只是想与你们交流下感情,重申盟约罢了。末了,颉利还特意交代,就不用劳烦秦王亲自过来一叙了,他这就带人撤走。

果然,还是颉利实在,说走他就走,风风火火地退出了豳州。

一场危机就此得到了完美的解决。当然了,这个世界上从来不存在凭空降临的奇迹,这次颉利之所以退兵,其实是李世民的心理战运用得当的结果。

李世民的战术是这样的:一开始当众向颉利宣战,先把对方的首脑逼到进退两难的境地(身为一军主帅是不可能轻易答应单挑的),然后找敌人的二把手套近乎,突出强调一下“盟约”、“香火之情”等敏感词,引发颉利对突利的猜忌,最后轻骑前行,让颉利做出预判却来不及多想,就需要做出下一个重要的决定,由此成功将颉利引入设计好的坑里,不得不匆忙下令撤退。

越是强大的敌人,越容易被从内部击溃。

李世民看来已经领悟到了这一真理,并难能可贵地将之付诸实践了。

颉利退兵了,李世民安然返回了城内,然而这位神鬼莫测的秦王殿下很快又下达了一个让人惊异不已的命令:追击突厥。

当然,为保证大家肯一起来,李世民对他做出这一决定的原因做出了解释。李世民指出,突厥骑兵强悍的秘诀在于他们精于骑射,不过现在因为连续的大雨,敌人的弓弦势必受到严重的影响,不能正常使用。而我军入城之后经过休整,士兵们的体力得到了恢复,武器也获得了修理,这样以逸待劳攻敌不备必然能够克敌制胜。

在李世民的鼓舞下,唐军当夜冒雨行军向着突厥人退去的方向急进。当李世民的大军出现在突厥军队的侧翼时,突厥人被惊呆了,可更让他们吃惊的事还在后面。

这支风雨中远道而来的军队并未发动进攻,而是一路尾随,似乎在等待着什么。

就在突厥全军上下对唐军的怪异举止议论纷纷的时候,突利可汗处迎来了李世民的使者。

这个使者姓甚名谁,史书上没说;带来了什么话,史书也没说。史书上明确说的是,这位使者与突利进行交流后,突利是喜上眉梢,连连称是(突利悦,听命)。不但主动跑去做通了本欲同李世民拼死一战的颉利叔叔的工作,还使其答应派出自己的叔叔(颉利可汗的堂叔)夹毕特勒阿史那思摩来见李世民,请求和亲。

就这样,李世民同突厥方面再次明确了和亲的相关事宜,按照约定,阿史那思摩将随同李世民一道前往长安面见李渊,签订有利于双边友好共处的新盟约。而经过此事,李世民和突利正式结为异姓兄弟,约定将同呼吸,共命运,齐进退。

至此,李世民的最后一层面纱终于揭开,他此行的终极目的是同突厥要人结好,一旦长安政局有变,自己一声招呼,突厥方面的好兄弟即可立即引兵响应,如此一来,等于是给自己的生命和前途上了保险,只要有突厥这一庞大身影存在一天,无论是李渊还是太子都不敢将自己置于死地。这正是最为经典的一招,学名叫做养寇自保。与之相对应的那招则是著名的攘外必先安内。

八月二十五日,颉利可汗的特使阿史那思摩来到了长安,受到了皇帝李渊的热情接待,这使得这位特使受宠若惊。因为据说阿史那思摩外貌不像突厥人而是类似中亚那一带的人,所以一直以来他在突厥部落中虽然贵为可汗的叔叔,却因此长期得不到重用,身份不尴不尬,仅有一个特勒的爵位(相当于公爵),而不能带兵。在突厥,不能领兵就意味着没有固定的额外收入,只能靠死工资过日子,那滋味必然不好受。现在好了,来到了长安,唐朝的皇帝不仅好吃好喝招待,一见面就封了个王爵(和顺王),临走了还送了一大堆的礼物。实在是太够意思了。

在感动不已的阿史那思摩和李渊亲密挚友裴寂的共同努力下,八月三十日,唐朝与突厥正式签订了新盟约,宣布建设新型的双边关系。半年后,边境市场正式如期开放。当时由于中原持续战乱,老百姓家中极为缺乏耕牛,恢复生产的进度由此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如今有了双边贸易,双方人民自此可以互通有无,各取所需,中原百姓通过互市得到了急需的牛马等大牲口,牧区人民则获得了急需的脸盆锅碗,不必再抢,不必被抢,和平就此实现,善莫大焉。

这些自然主要要归功于李世民,于是凭借这一功绩,李世民的声誉再度达到了顶峰,成为了朝野间交口称赞的偶像级人物。

再接再厉,那场惊心动魄的斗争很快就要来临,还有一年的宝贵时间。

此时的太子党正在密切地关注着秦王府中的一切动静,谋划着针对李世民的绝地反击。

经过周密的策划,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太子党发起了攻击。

担任主攻的是齐王李元吉,他向李渊反映了一个重要的情况:身在洛阳的秦府车骑将军张亮长期以来暗中纠集四方亡命,收买当地豪强,图谋不轨。

得知这一情况,李渊迅速做出了最正确的反应:下令严查此事,立即逮捕张亮。

不得不承认,自从杨文干事件帮助李建成认清了二弟李世民的野心以来,太子党终于有了明确的斗争纲领,那就是彻底废掉李世民及其党羽,保证太子顺利继承皇位。通过长期的观察和信息收集,太子一派终于发现,原来李世民也不干净,在私底下同样在经营自己的地方势力,招兵买马。而秦王党的根据地正是洛阳,具体负责这一事务的正是那位叫做张亮的仁兄。

不过在发觉此事后,李建成等人并未立刻声张,而是静静地等待着,等到张亮的人拉得差不多了,这才拿着相关证据,突然上报收网,以求将秦王一伙一网打尽。

在李建成等人看来,张亮被捕之日,即是斗争胜利之时,但他们还是错了,因为他们看错了张亮这个人。

李建成的情报网没有搞错,张亮确系李世民的心腹,奉命在洛阳为李世民未雨绸缪,营建根据地。可惜的是,这些人虽然情报工作搞得有声有色,但却绝非尽善尽美,因为他们忽略了做情报工作最为重要的一点:摸清被调查者的全部底细。他们并未探知这位农民出身的武将其实是个青年狐狸,在被秦王的智囊房玄龄推荐给李世民前,此人已尽得李密、李世勣等超级狐狸领导的真传,工于心计,城府极深。

在被投入大狱后,张亮充分发扬了打死我也不说的精神,任凭威逼利诱就是绝口不提秦王李世民,因为他很清楚如果咬牙坚持,那或许还有生存下去的希望,而如若把李世民牵扯进来,那未来将是无尽的绝望。张亮的精明就在于他十分了解其中的利害关系。他知道所谓虎毒不食子,上阵亲兄弟,虽说现在李建成和李世民斗得你死我活,属于敌我矛盾,但人家毕竟是一家人,哪天由家里人一调解斡旋,两个人开上一个和解酒宴,哥哥长兄弟短地乱叫一通,必要时再添上几滴“真诚”的眼泪,说不准就涛声依旧了。虽说那时李世民可能活得憋屈点,但要随口来句当年某某人曾教唆我如何如何对付大哥您,那位仁兄不管多牛估计都得交代了。所以出于这种考虑,张亮下定决心宁肯多受皮肉之苦,把牢底坐穿,也不能日后被人整得死去活来,挂得不明不白。

正是张亮的这一觉悟,保住了他自己,更重要的是保住了李世民。

发现狱中的张亮很给力,做主公的李世民自然也不好意思不伸手搭救一把。如果说七年前面对受刑的刘文静,李世民是有心无力的话,那么七年后,李世民不但信心十足而且强而有力。

在秦王党众人的多方奔走下,张亮最终出狱了。虽说当时太子等人已经上呈了相关的确凿证据,涉案人员均已供认不讳,李渊也跟进了解了案情,做出了重要指示,一切的一切就差张亮揭发秦王不轨的那句话了,可不知怎么,张亮就这么出来了,而无论是太子还是皇帝对此都毫无反应,亦无过问。这么一个万籁俱静的状况和死里逃生的反转是怎么实现的,我不知道,反正李建成和李元吉肯定是被这一奇观震惊了,于是在感到前所未有的恐惧的情况下,哥俩最终决定采取那个计划。那个计划的名字叫做釜底抽薪。

武德九年六月的一个晚上,太子所居住的东宫内张灯结彩,因为今晚太子李建成要邀请一位重量级的贵宾前来吃饭,那位贵宾正是他的二弟秦王李世民。

李世民到场不久,作为东道主的李建成即宣布晚宴开始。大家随即纷纷着手于正事——吃饭。

在歌舞升平中,众人觥筹交错,你来我往,很快就有人醉得不省人事,李世民似乎当天兴致很好,喝了很多酒,也吃了不少菜,不过却没有显露出一丝醉意。不久,会场已是杯盘狼藉,看来宴会已经接近了尾声,没有什么意外会发生,李世民随即起身向现场的诸位告辞,准备打道回府。可是,他刚走出几步,意外竟然发生了。

按照史书的记载,李世民先是感到胸口气血沸腾,心脏剧痛,紧接着两眼一黑,喉头一甜不由得喷出一大口血来。再然后只见李世民口中的鲜血如泉水一般不断涌出,很快浸湿了前胸。眼看着李世民即将失血过多,过早地离开大家,李神通奔了出来,扶起了状况堪忧的李世民就走,把人直接送回了寝宫。

第二天,李渊得知此事,亲自驾临李世民所居住的弘义宫探病,与此同时还严厉地训斥了酒宴的主办人李建成:秦王平时就酒量很差,自今往后不要再在晚上喝酒了!

不过对于李世民而言,这不是要点,要点是李渊接下来的话。

“晋阳首义、削平海内都是你的功劳。我本来有意打算立你为嗣,谁知被你严词拒绝。目前(李)建成年纪不小了且身为太子多年,我实在不忍心剥夺他太子的位子。但我发觉你们兄弟很难和睦相处,同在京师早晚必有纷争,所以我打算把你派往关东,坐镇洛阳,以后陕州以东的地域都由你统领,且可自建天子旌旗,效法汉代梁孝王的旧例,你觉得如何?”

病榻之上的李世民当即表示自己哪里也不去,就留在老爸的膝下听候吩咐。

“如今天下一家,东西两都路途很近,我想你的话,立即就可以出发去看你,不用为此伤心难过了。”

李世民这才同意了父亲大人的安排,准备前往东都洛阳去做土皇帝。

然而,在李建成等人的闻讯干预之下,李渊打消了这一念头,李世民最终并未成行,此事其后也不了了之。

此即历史上著名的太子毒酒谋秦王事件的全过程。但是对于这段记录,自其问世以来就一直饱受后世的争议。

其疑点主要有三:

一、李世民在当晚真的被下毒了吗?如果中毒为真,何以在场众人中只有李神通一人出面帮忙,还不是送去就医而是直接送回了家?对于这一问题,中毒论的支持者认为可以这样解释:当时宴会可能接近尾声,人走得差不多了,即便没走的也多是不省人事,李神通作为秦王的主要支持者处于那样的环境中自然会对李世民多加注意。至于没有当场叫医生来急救也很容易解释。毕竟是政敌,对方找来的救治者真心是不敢用,因此只好把人安全送回家再想办法。

此话说得通。我们可以再往下看。

二、李建成既然有意将李世民置于死地,为什么不选择能让李世民在不知不觉中完蛋的慢性毒药或当场即可毒发身亡的烈性毒药?且如此明目张胆除掉兄弟,李建成等人就没有任何顾虑吗?

这个问题同样不难理解。首先李世民府中的人都很忠于李世民不会有人继续暗中投毒,所以使用慢性毒药实在不好操作。而没用烈性毒药,是由于毕竟朝中大人物一道来赴宴,当场毒死亲弟弟,势必引发朝野动荡,于太子名声不利。至于公然谋害兄弟,事关人品、智商,属于无需解释的内容。

最后的疑点在于李渊探访李世民时,从双方的表现来看并不像是一个父亲见到奄奄一息的儿子所应有的举动,而且更为让人不解的是时间问题。据记载,秦王中毒事件是发生在六月初的一天,而六月四日即发生了震惊朝野的玄武门之变。这也就是说,身中剧毒当时就有“暴心痛,吐血数升”症状的李世民最多不过两三天的时间身体就恢复了过来,且其后尚能生龙活虎亲自动手杀人,这恢复速度实在叫人瞠目结舌、叹为观止。

针对这一疑惑,就不那么容易解释了。因为这涉及李世民当时的体质问题、毒药用量和药性问题以及看病医生个人能力、药方的疗效等多种不确定因素,要说清楚估计是要写出一篇涉及中医、药物学和人体免疫等知识的专业论文的,而相信有人有工夫写,大多数人也未见得有工夫细看。

那么在此我们就直接看看持“乌有论”的一方的观点吧。综合各种质疑者的议论和意见,对于当夜的事发经过可还原如下:

李世民去李建成那里喝酒,酒喝高了,所以一出门就呕吐不止(有人在此指出存在闹急性肠胃炎的可能),在场的淮安王李神通见状就好心地把醉酒后搞得一片狼藉的李世民送回了家。由于当时李世民和李建成已经实质上势同水火,所以缺乏医学常识的李世民就误以为是被太子算计了,并把自己的怀疑透露给了自己的亲信,于是全府震惊,甚至惊动了远在深宫的皇帝李渊。而为查明真相,李渊次日特地亲临李世民病床前验证情况,结果发现不像是中毒的症状,且李世民也只是推托说是饮酒过量所致,这才有李渊敕令李建成不要夜饮的事情。

如此说来,东宫发生的所谓夜宴投毒案完全是一次因饮酒过量导致的肠胃病的意外,但当日后李世民夺嫡成功,出于彰显诛杀兄弟行为正义性与必要性的考虑,这次意外被演绎成了一场故意谋杀(未遂)的事件。

在此我有必要满怀沉重地告诉大家,对于这个争论了上千年的问题,我本人也是一头雾水,不能给出任何的答案,甚至是推论,我能做到的仅是为大家展示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让大家自己思考并做出自己的判断。也许在时光机被发明出来前,这注定将又是一个永恒的未解之谜。但在我看来,这正是历史的魅力所在,它永远携有无数的谜题等待着有好奇心的人们去主动接触、了解自己,让古旧的过去回归每个当代人的视野,乃至他们的生活里。

被谋杀也好,喝高了闹病也罢,反正李世民是过来了,安然无恙。

我们能够肯定的事实仅此而已。

此时,距离最终的那场玄武门大戏还有不到两天的时间。

本文来源:https://www.114yangsheng.com/articles/6107.html

标签组:[唐朝] [中国古代史] [玄武门之变] [李建成] [突厥] [李元吉] [张亮] [杨文干

相关APP下载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话题

综合推荐文章

综合热门文章

0.11190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