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意义:道教与当代养生

发布时间:2021-06-11 发表于话题:养生的意义 点击:558 当前位置:114养生网 > 健康养生 > 养生 > “真”的意义:道教与当代养生 手机阅读

当代社会的生活节奏,使人们的身心压力剧增,导致了很多健康及社会问题。所以这两年,以道教养生文化为代表的各种养生方式开始发展起来。

从大处看,这是一件好事。最起码标志着中国人开始重视自己的生活质量。但与此同时,养生方面的咨询鱼龙混杂,有很多东西流于表面。

道教养生以“真”为指向(资料图)

许多人讲到道教养生,不外乎喝喝普洱茶,打打太极拳,吃吃有机菜,读读《道德经》,完全流于形式,对内在的精神并不了解。

还有些人,觉得道教养生就是少私寡欲,恬淡清净,自归柔弱之道。只有这样才能养生。这种观念不能说有错,但是失之于片面。养生这种事不是靠表面功夫就能做好的,流于形式只能浪费时间。

我们首先要看到,道教强调的养生,是建立在道教的人性思想基础上的。连人性都搞不清,还养什么生呢?道教的人性思想,其核心概念是一个“真”字。只有以“真”为基础,才能明了道教养生的主张。

道教之“真”,有两个方面含义:第一是物之实在,这是生命的本质,第二是物之淳朴,这是生命的朝向。所以道教的“真”,是对事物的充分肯定和直接面对,而不是逃避。这方面的思想,在《道德经》中都有直接的体现。

打太极是常见的养生方式(资料图)

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清静”的概念。清净的表现,是禀赋于自然之道,因为自然之道是清静的。人们往往会背离这一点,从而“不养生”。

唐代李荣在注解《西升经》时这么说:“自然之道本来清静,无视无听,非色非声,斯乃至至洪源玄玄妙本。今言受生之后,逐欲纵情,失虚静之理,丧自然之道,闻五音之摇动,耳遂注焉,见五色之青黄,目便滞焉,为有为之迷惑,乃声色之所留连也。”

养生更重要的是修心(资料图)

意思很明确,就是人们往往被欲望牵制,丧失了自然之道。唐玄宗李隆基也说:“欲者,性之动,谓逐境而生心也。”

所以,我们在谈到道教养生的时候,首先应该去关注对欲望的克制,尤其是不要混淆欲望和理想。所以,《道德经》里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不是消极地让人们去放弃,而是明辨理想和欲望区别。在这个前提下,才有资格去提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炼养生命。至于种种方式和手段,其直接目的是让人有一个相对健康的身体,足以去保持宁静的心绪和乐观的心态,进而再超越自我。

修身养性,开卷有益(资料图)

这个超越,是对于欲望的超越,在这个过程中自然地化解生活中的竞争、冲突和不必要的追求。从而把人从自己给自己建造以及社会所建造的精神桎梏中解脱出来,回到一个“清静”的状态,这才是道教养生文化的直接意义。

道教养生,在当下是一个最为现实和直接的话题。有许多人在做跨学科的研究和相关产业的开发,相关的宣传越来越多,这都是非常可喜的事情。但无论是养生,还是修道,最终还是反求诸己。

能否达到“精神四达并流,无所不极,上际于天,下蟠于地”的境界,还是要看自己。如果不能寻找好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什么样的训练都没有意义。

最初的蒙昧与浅薄不是可怕的事情,可怕的是在学到了方法之后,拿去追逐欲望,或者还是继续用欲望来驱使自身,那才是最大的遗憾与可悲。

本文来源:https://www.114yangsheng.com/articles/4253.html

标签组:[健康] [养生

相关APP下载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话题

健康养生推荐文章

健康养生热门文章

0.34093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