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脾胃主水湿、痰饮,湿气多了可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中医最怕湿邪,有句古话叫“千寒易除,一湿难去”,“湿性黏浊,如油入面”。湿邪不去,吃再多的补品不但无济于事反而有碍湿邪的祛除。那么如何判断湿气重否?祛湿中成药又有哪些?
一、“湿气重”的症状:
(1)、食欲不振:
没有食欲,容易胀气,吃饭时感觉恶心。
(2)、精神萎靡:
胸闷,四肢或身体沉重,浑身酸疼;身体特别疲乏,懒得活动;活动时关节发紧不灵活;头昏沉,易困倦,记忆力减退。
(3)、脸色暗沉和口内粘腻:
舌苔厚腻,舌体胖大;早晨眼皮肿,出现下眼袋。
(4)、大便稀烂:
基本成形但较软,大便后总会有一些粘在马桶上很难冲下去,且觉得大便排不尽。
(5)、体态虚胖:
短期内体重明显增加,表现为虚胖,下肢水肿。
如果出现了上面的症状,就需要注意祛湿了,那么,祛湿的中成药有哪些呢?
二、具有祛湿功效的中成药
(1)、木香顺气丸
功能主治:行气化湿,健脾和胃。湿浊中阻、脾胃不和所致的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呕吐恶心、嗳气纳呆。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6~9g,一日2~3次。
(2)、香连丸
功能主治:清热化湿,行气止痛。用于大肠湿热所致的痢疾,症见大便脓血、里急后重、发热腹痛、细菌性痢疾见上述证候者。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3~6g,一日2~3次,小儿酌减。
(3)、平胃散
功能主治:燥湿运牌,行气和胃。用于湿滞脾胃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恶心呕吐,爱气吞酸,肢体沉重,怠惰嗜卧,常多自利,舌苔白腻而厚,脉缓。
用法用量:每服4~6g,姜枣煎汤送下。或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能主治:清热法湿,益气生津。用于暑湿病邪引起的四肢疲倦,食欲不振,身热口干
用法用量:日服,次109,一日2~3次。
(4)、藿香正气丸
功能主治:解表化湿,理气和中。用于暑湿感冒,头痛身重胸闷,或恶寒发热,脘腹胀痛,呕吐泄泻。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8丸,一日3次。除了中成药,也可以选用一些祛湿茶。
三、中药祛湿茶
(1)、陈皮茯苓茶
材料:茯苓5g,陈皮2g。
做法:茯苓、陈皮洗净,放入保温杯中,冲入热水,等5分钟即可饮用。
功效:健脾利湿,化痰减肥,健脾燥湿,化痰祛脂。
成分作用
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用于脘腹胀满,食少吐泻,咳嗽痰多。
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
(2)、枸杞薏米茶
材料:薏米(炒黄)300g,枸杞子一把,红枣2~3颗,冰糖、水适量。
做法:洗干净后,控干水分。将薏米放入平底锅中,锅中不可放油,开小火翻炒烘焙薏米,直至炒出薏米香味即可关火;将红枣、枸杞,冲入滚烫的开水,浸泡5~10分钟即可饮用。
功效:养肝明目又,利水祛湿。
成分作用
枸杞:养肝,滋肾,润肺
薏米:清热利湿,除风湿,利小便,益肺排脓,健脾胃,强筋骨。风湿身痛,湿热脚气,湿热筋急拘挛,湿痹,水肿,肺痿肺痈,咳吐脓血,喉痹痈肿,肠痈热淋。
(3)、茯苓薏米姜茶
材料:茯苓15~20g,薏米20g,生姜3片。
做法:将茯苓、薏米洗净,放一碗半水,浸泡30分钟。加入生姜,煮开后,转小火煎煮30分钟,趁热喝。
功效:祛湿,健脾胃,暖胃。
成分作用
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
薏米:清热利湿,除风湿,利小便,益肺排脓,健脾胃,强筋骨。风湿身痛,湿热脚气,湿热筋急拘挛,湿痹,水肿,肺萎肺痈,咳吐脓血,喉痹痈肿,肠痈热淋。
生姜: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常用于脾胃虚寒,食欲减退,恶心呕吐,或痰饮呕吐,胃气不和的呕吐,风寒或寒痰咳嗽,感冒风寒,恶风发热,鼻塞头痛。
(4)、红薏米祛湿茶
主料:红薏米、芡实、栀子
喝法:每天两包
功效:健脾祛湿,恢复脾胃运化功能,对经常胃胀、消化不良造成的积食有帮助。清热排脓、凉血淡斑,祛前胸后背痘痘等美容功效。祛除子宫寒湿,止带止痒,对湿气引起的妇科症状有辅助治疗效果。除痹解酒、保肝利胆、益肾固精,祛口气干呕。祛水肿、祛肠热,缓解便秘,对各种困乏头晕倦态有非常好的调理效果。增强人体免疫、抵抗力、预防流感、抗衰老、抗疲劳、抗癌防癌。
四、去湿气吃什么中成药
(1)、参苓白术丸
成分:人参、白术、茯苓、山药、莲子肉、白扁豆、薏苡仁、砂仁、桔梗、甘草、大枣。
功能主治:补脾胃,益肺气。用于脾胃虚弱,食少便溏,气短咳嗽,肢倦乏力。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2)、附子理中丸
成分:附子(制)、党参、白术(炒)、干姜、甘草。
功能主治:温中健脾。用于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手足不温等病症。
(3)、健脾丸
成分:党参、白术(炒)、陈皮、枳实(炒)、山楂(炒)、麦芽(炒)。
方解:方中用党参、白术补益脾胃以资运化;山楂、麦芽消食化滞;陈皮、枳实理气和胃。诸药合用,补脾益胃,理气运滞,对于脾虚食积证极为适用。
功能主治:健脾开胃。用于脾胃虚弱,脘腹胀满,食少便溏。
(4)、木香顺气丸
成分:木香、枳壳(制)、陈皮、香附(醋制)、槟榔、苍术(炒)、砂仁、厚朴(制)、甘草、青皮(炒)。
功能主治:行气化湿,健脾和胃。主治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呕吐恶心,嗳气纳呆。
(5)、归脾丸
成分:党参、白术(炒)、炙黄芪、炙甘草、茯苓、远志(制)、酸枣仁(炒)、龙眼肉、当归、木香、大枣(去核)。
功能主治:益气健脾,养血安神。用于心脾两虚,气短心悸,失眠多梦,头昏头晕,肢倦乏力,食欲不振,崩漏便血。
五、去湿汤药剂
(1)、去湿汤,功效:祛除湿毒。材料:火炭母30g、木棉花15g、桑叶15g、杭菊15g、布渣叶15g、荷叶15g、云苓15g、芡实15g、扁豆15g、苡仁30g、丹皮15g、甘草5g。
做法:以水煎服,连服五剂。
(2)、茵陈茶,功效:解毒清热,湿热,湿毒。对热毒性毒疮,皮肤红斑热毒,湿重之肠胃热毒,肛门热毒等,均有功效。材料:菌陈(一两),土银花(一两),夏枯草(一两),大生地(一两),土茯苓(一两), 绿豆(二两), 水(12碗)。
做法:将所有材料加水一起煎至4碗。
(3)、若以湿毒为主,有肝区隐痛,上腹部闷胀,食欲下降,口淡,大便稀溏,舌苔白厚或腻等表现,主要目的是去湿解毒护肝。可用野生灵芝10克,白术 10克,猪瘦肉50克,煲汤饮用。或用生薏仁100克,淮山药20克,炒扁豆20克,鲜鸡脚100~150克,煲汤饮用。
六、去湿中药
(1)、茯苓
茯苓,曾被慈禧太后当作养生益寿的要药,不但自己常食用,还将茯苓制成茯苓饼,赏赐给大臣。茯苓味甘淡,性平,人心、脾、肝、肾经,具有健脾和胃、补脑健身、利水渗湿、宁心安神等功效,被誉为中药“ 八珍” 之 一。茯苓特点是补而不峻,利而不猛。药性平和,既能扶正,又能祛邪,是脾虚湿盛者必不可缺的健脾祛湿中药。
(2)、荠菜
荠菜带根全草入药,其幼嫩叶是人们喜爱的一种野菜,早在公元前300年就有采食荠菜记载。荠菜味甘、淡,性微寒。有补虚健脾、凉血止血、清热利水等功效。宜于湿热胃痛、血热吐血、湿热泄泻、便血等症。
(3)、砂仁
砂仁,除了是一种健脾祛湿中药,还是生活中运用广泛的一种香料。
砂仁昧辛,性温,归脾、胃、肾经。能化湿开胃、温脾止泻、理气安胎。
该品辛散温通,气味芬芳,其化湿醒脾,行气温中之效均佳,古人视其为醒脾调胃的、要药。
故凡湿阻或气滞所致之脘腹胀痛等脾胃不和诸症可以常用,尤其是寒湿气滞者最为适宜。该品善能温中暖胃以达止呕止泻之功,但重在温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