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炎,湿热内蕴:利胆清脾,阳虚寒凝:温阳驱寒,胃火上炎何解

发布时间:2022-04-25 发表于话题:寒凝经脉的症状有哪些 点击:415 当前位置:114养生网 > 健康养生 > 中医 > 鼻炎,湿热内蕴:利胆清脾,阳虚寒凝:温阳驱寒,胃火上炎何解 手机阅读

又到了冰天雪地的时节,很多人在外享受着美景,很多人却只能在家承受“鼻炎”的困扰。一把鼻涕一把泪,鼻炎消得人憔悴!鼻炎,不仅让自己痛苦,打喷嚏、流鼻涕、鼻塞、鼻痒……一连串的问题,让身边人看了也不舒服。面对鼻炎,难道就束手无策了?


1、肺经热邪,宜清肺通窍

鼻为肺之外窍,热邪蕴积于肺,常上灼鼻窍而为涕为渊。《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少阴之复,懊热内作......甚则入肺,咳而鼻渊。”肺热熏灼窦窍而成鼻渊病机主要有三,治亦有别。

一为风热袭表,客于肺卫,治当辛散风热。

二为风邪中人,多来疾去速,且易化热化火,故较多见的为风去而肺热壅盛。风寒犯表亦常从火化,郁伏于肺。当视火热之微甚,清肺泻热,通窍排脓。

三为病久肺气已虚,而热邪未清,病者具肺气虚的表现,然鼻涕黄黏缠绵,鼻黏膜红,应益气与清热并举,此时切忌大剂苦寒清泻或骤用温补,以免犯虚虚实实之戒。


2、胃火上炎,重清泻阳明

鼻渊之急者多缘于火热,有肺、胆、胃热之分。阳明胃热蒸灼窦窍而成鼻渊,局部可见涕黄浊量多,鼻塞甚,嗅觉差,鼻甲肿胀,黏膜深红而干,头痛明显,鼻窦相应部位有叩、压痛或红肿。全身常具发热,口渴引饮,口臭,牙龈红肿,便秘、尿赤等症。

明·张三锡《医学准绳六要》谓:“浊涕如渊,《内经》谓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要皆阳明伏火所致”;明·张介宾《景岳全书》说,鼻之“经络所致,专属阳明”。诸经之热犯及鼻窦,必循阳明经脉上达。其治当以清泻阳明,解毒排脓,畅窦通窍为旨。

3、湿热内蕴,当利胆清脾

肝胆及脾胃湿热蕴结窦窍,在鼻渊实证中较为常见。本证鼻局部特点鲜明,可见鼻涕黄绿或黄浊量多,嗅觉近失,鼻黏膜红赤肿胀较甚,头痛且重。全身症状反不突出,肝胆湿热,或见口苦、咽干、目眩、耳鸣;脾胃湿热,或见体倦纳呆;但舌红、苔黄腻常可反映出病属湿热的特征,当利胆清脾。

湿热滞留鼻窍证,表现以鼻窍局部湿热为主的特点,在亚急性病程中尤其如此。用药当注意选择既能祛湿除热,又能针对鼻病之品。


4、浊涕久延,法健脾补肺

鼻渊日久,其病机多向正虚邪滞演变,正如张景岳所云:“凡鼻渊脑漏虽为热证,然流泄既久者,即火邪已去,流亦不止,以液道不能扃固也。”正气之虚,多责之肺脾。

肺虚清肃不力,脾虚清阳不升,窦窍肌膜失养,抗邪无力,均可致邪毒浸淫滞留。病人除具全身肺脾气虚见证外,局部多见涕白黏而不臭,鼻黏膜色淡暗。常反复加重不已。

治疗时当健脾补肺。

5、阳虚寒凝,予温阳驱寒

鼻属督脉所循,督脉统一身之阳。若阳虚寒凝,督脉不畅,则致头痛,鼻塞,浊涕黏白,嗅觉减退。可伴形寒肢凉,背寒如掌大,小便清长,夜尿多,舌淡苔白,脉沉细弱。

治疗时当温阳驱寒。


6、屡治不愈,酌扶正脱敏

鼻渊之辨,有虚实之分,急慢性之别。治有清热泻火、利湿排脓,或健脾补肺,温散浊邪诸法。但亦有患者涕液汩汩,长湿无干与鼽嚏并见,迭经前述诸法治疗,仍有少数疗效欠佳或迁延缠绵。结合西医学认识来考虑,多与过敏有关。鼻及窦腔黏膜过敏反应致黏膜水肿,填塞窦腔,鼻腔引流不畅,影响通气,且易继发感染。这部分病人的发病特点为多伴过敏性鼻炎,中鼻甲水肿较剧或有息肉样变。

其治,根据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参考现代病理认识及中药药理认识,对此屡治无效者,可在补益肺气、坚固藩蓠或温肾暖脾、扶正固本方药基础上,视鼻涕之清浊而选加祛邪脱敏之品。

本文来源:https://www.114yangsheng.com/articles/37000.html

标签组:

相关APP下载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话题

健康养生推荐文章

健康养生热门文章

0.31378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