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 医学就会

发布时间:2022-04-20 发表于话题:女人气血太旺有什么危害 点击:601 当前位置:114养生网 > 健康养生 > 中医 > 读书笔记 | 医学就会 手机阅读

第一章 阴阳和五行

1、人体之气,以功能不同可以分为阴气和阳气。阴气主凉润、宁静、抑制、沉降。阳气主温煦、推动、兴奋、升发。这两者既对立又统一,互根互用,消长转化。

2、中、西医最大的区别,就是中医是哲学,西医是科学,两个是不同的体系。

3、病邪可以分为阴、阳两大类。一般来说,大气中的六淫(风、火、暑、湿、燥、寒)为阳邪。而饮食不当、情志失调为阴邪。但六淫中又分阴阳,风、火、暑、燥为阳邪湿、寒为阴邪。阳邪易防,阴邪难挡。在常见病中,但凡是阳邪致病的,都好治。而阴邪致病的,就很难痊愈。

4、当阳邪入侵的时候,阴气就会奋起斗争,所以阳邪会损耗我们的阴气。反之,当阴邪入侵时,阳气就会顽强抵抗,阴邪会损伤我们的阳气。一旦阴阳失调,我们就会生病,然后出现阴阳偏盛、阴阳偏虚或者阴阳互损的情况。

(1)阴阳偏盛:指阴、阳任何一方高于了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

阴盛则寒。阴偏盛,则会出现面白形寒、脘腹冷痛、泻下清稀,舌质淡红苔白,脉沉实或者沉紧等实寒证的表现。

阴盛

阳盛则热。阳偏盛,则会出现高热、烦躁、面赤、脉数等实热证的表现。

阳盛

由于阳邪耗阴,阴邪耗阳,当我们身体在对抗阴阳偏盛的状态时,正常的阴气或者阳气一定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耗。

实际情况

因此我们治病的时候,才常常会在清热时滋阴,在除寒时温阳——就是为了补充那部分被消耗掉的正常的阴阳。

(2)阴阳偏虚: 即阴虚、阳虚,指阴、阳中的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

阳虚: 症见面色苍白、畏寒肢冷、神疲蜷卧、自汗、脉微等虚寒证。

阳虚

阴虚:症见低热、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等虚热证。

阴虚

可以从两大方面来判断虚实。一是脉。一般来说,实证时,脉比较洪大有力;虚证时脉比较细弱无力。二是病程。起病急、发展快的,多为实证。病程时间长、发展缓慢的,多为虚证。

为什么说自己才是自己最好的医生?就是因为只有我们自己才最了解自己平时的身体情况,遇到病证时,能很容易判断出虚实——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医院医疗效果不尽如人意,医生在短短的几分钟内,是很难全面掌握你身体情况的,因此也很难准确地辨证用药。

(3)阴阳互损:当阴或阳一方偏衰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出现阴阳互损,导致阴阳皆虚的情况。阴阳皆虚会表现为身体整体功能下降,阴虚和阳虚的症状都有一点儿,整个机体水平处在比较低的阶段。

阴阳双虚

5、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及其运动变化。它们之间的关系,既相生也相克:每一行都可被另一行滋生,但同时也被其他行所克制。

五行

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

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克我”为“所不胜”, “我克”为“所胜”。

五行既相生,又为何要相克?是因为它们五个之间,必须维持一种动态的平衡:五行中有一行亢盛时,就必须有另一行克制它,才能防止它过盛为害。只有维持这种平衡,身体的脏腑才能协调运行,而不出现病理状况。但是由于五行之间有母子关系,所以包含着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的情况。母病及子,指五行中的某一行生病了,连累了子行,导致子行也出现病证。子病及母,指五行中某一行生病了,影响到了母行,导致母行也出现了异常。母子连心,不管谁病了,都会影响到另一行。因此在临床诊断的时候,我们要整体辨证,不能因为某个脏腑出现症状,就只盯着这个脏腑治疗,说不定是它的子行或者母行先病,牵连了它。在治疗时,要一并论治。

6、 长夏,一般是指立秋前的那18天。但其实每个季节最后的18天都是长夏。

四时五脏理论体系

第二章 心

1、心位于胸中,在两肺之间,膈膜之上。因为它主血、主神等生理功能,自古以来就身居高位,被冠以“君主之官”“生之本”“五脏六腑之大主”等称号。因此排名在五脏之首。

2、心主血藏神

(1)心主血:是指心能推动血液运行,以输送营养物质。

心脏的搏动,依靠的是心气的推动。而心气中,又包含着心阴和心阳。心阴是心气中具有凉润、宁静、抑制作用的部分;心阳是心气中具有温煦、推动、兴奋作用的部分。心阳能激发心脏的搏动,而心阴又可以抑制这种搏动不要过快。因此心气充沛,心阴和心阳相互协调时,心脏则搏动有力,频率适中,节律均匀,血液才能被正常地输送到身体各部,濡养全身。

心主血的另一个内涵,就是心有生血作用。血的生化虽然来自水谷精微,但是水谷精微想要化为血液,必须经过心火的“化赤”作用。

(2)心主脉:心气推动和调控心脏的搏动和脉管的舒缩,以维持脉道的畅通。“脉为血之府”,是容纳和运输血液的通道。

血液的正常运行,主要依赖于心气充沛血液充盈脉道通利。三者齐备才能使心力、心率和心律维持正常。如果心气不足,血液亏虚,血脉壅塞,则会血运失常,脏腑失养,常见心悸怔忡、心胸憋闷疼痛、唇舌青紫、脉细涩或者脉结代。

(3)心藏神:即心主神志。心有统率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功能,主管意识、精神和思维。

在手少阴心经上,有个穴位叫“神门穴”,就是专门治疗失眠、心烦、心悸的。 当出现上述情况时,按揉神门穴5分钟,可以有效地收回心神,让心得以平静,这样很快就可以入睡了。

神门穴

3、心与形体官窍及自然的关系

(1)心主通明:是指心脉以通畅为本,心神以清明为要。

(2)心气下降:心中包含着君火,它需要下降到人体的下焦以助肾阳,从而使上部不热,下部不寒。如果心气不降,心火上炎,则会出现上热下寒,比如咽喉肿痛、口舌生疮、头痛目赤等症。

脾胃之气为中轴之气。在左边,肝气随着脾气上升;在右边,肺气、胆气随着胃气下降。同时,心气下降,滋补肾阳;肾气上升,滋养心阴。所谓“心肾相交”“水火相济”。

人体对视图

4、心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心在体合脉,是指全身的血脉统属于心,由心主司。 

心,其华在面,华就是有荣光、有神采的意思。 心的功能是否正常、心血是否充足,都可以从面部的肤色和光泽看出来。如果心气旺盛,血脉充盈,脸色就红润,神采奕奕。如果心气不足,或者血少脉虚,就会脸色无华或者脸色青紫。如果心经有热,则面色为赤红色。

(2)开窍于舌:舌与五脏均有联系,而与心的联系最为密切。

我们常常可以通过观察舌体而知道人的气血盛衰情况和心的功能是否正常。比如舌淡,则为血虚,舌红则代表血热,舌上有瘀斑,则说明身体有瘀血。

舌的功能其实就是心的血脉功能的体现,如果发现食不知味,或者味觉发生改变,就应该考虑是不是心的生理功能出现了异常。

(3)在志为喜:心在情志方面的表现就是喜悦,过喜或者不及都会“伤心”。心主神志的功能太过,就会精神亢奋,嬉笑不休;如果功能不及,人就会很悲伤。

(4)在液为汗:心主血脉,汗和血的关系密切。汗出多了,耗血伤津;反过来失血过多,津亏血少,就不会出汗。所谓“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一天中,唯有午时(11:00~13:00)是心经运行时,此时最应该做的就是养心,休息。汗为心之液,在午时出大汗对心阴的损耗很大。

(5)与夏季相通应:夏季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心阳虚衰的人,在夏季会因为大自然中阳气的补充感觉舒服一些,病情会有所缓解。但心阴虚的人,会因为外界过热感到更加难受,病情加重。

在夏天的时候,人可以晚点儿睡觉,延长在户外活动的时间,晚上可以出去撸个串儿,或者在大排档和朋友喝喝啤酒聊聊天。

“冬病夏治”的意思是,阳虚或者阴盛之人可以在夏天最热的时候,也就是三伏天的时候,吃羊肉、贴三伏贴,让身体借助外界的阳气和药物的热量将藏在体内的寒邪逼出去,以达到治疗的目的。只针对那些真正有寒证的人。阴虚有热或者阳盛之人都不宜使用。

5、心脏早搏可能是脾胃的小轮不转了

早搏多见于风湿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心肌炎及心肌病等心脏疾病。

心主血脉,心动悸其实就是心脏气血不足的表现。究其根本,是因为人体中气旋转失常,导致心气不能向下而出现的跳动作悸。这个病不是心脏本身有病,而是中气旋转不利引起的。主要原因是身体津液损伤,脉络枯滞,没有充足的津液来帮助中气运转而已。中气不转,就会引起气血两亏,心脏得不到充分的气血滋养,就会出现早搏或者心律不齐。所以早搏本身不是病,是症状,是中气运转不利的症状。中气运转是人体的根本。中气也就是脾胃二气,脾升胃降,身体的圆圈才能正常旋转。

6、中药治的不是病,中药的作用就是调节人体脏腑、经络的机能。 因为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形成的病因不同,因此在治疗上述疾病中,可能还需要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做些调整,效果才能更好。

第三章 肺

1、肺对我们来说,是属于老病号,常年出现各种问题。为什么呢?这是由肺的特性决定的。肺长在我们的胸腔,上面连着气道咽喉与鼻,所以肺开窍于鼻,喉为肺之门户。因此每当肺感受外邪时,最先出现症状的就是流鼻涕、咳嗽或者咽痒咽痛。肺呈分叶状,质地疏松,所以可以随着我们的呼吸变大变小。

2、肺司气,主行水

(1)主呼吸之气:肺通过吸清呼浊,来进行身体气机的交换。而吸入清气,呼出浊气,是靠肺的宣发与肃降功能来完成的。

 “肺主气,肾主纳气”,我们从肺吸入的气体,会通过肺的肃降深达到肾,被肾所吸纳。宣发和肃降功能协调有序,则呼吸调匀通畅。如果邪气犯肺,导致宣发、肃降功能失调,影响气机的交换,则会出现胸闷、咳嗽、喘促、呼吸不利的症状。

(2)主一身之气:肺主一身之气,包括气的生成、气的运行。

主一身之气的生成,主要体现在宗气的生长方面。人体的气分为宗气、中气、元气等。宗气是其中停留在胸腔部分的气,由肺吸入的清气和水谷精微化生而成的水谷之气结合而成。

肺主一身之气还体现在肺对全身的气机有调节作用。肺有节律地呼吸,可以调节全身气机的升降出入,肺的呼吸均匀有节律,全身的气机才能调畅。

(3)肺主行水:是指肺气的宣发和肃降推动和调节全身津液的输布和排泄。

肺主行水主要是通过两个方面:一是肺接收了脾运送给它的津液后,通过自己的宣发功能,把津液上输到身体的上部和四周的皮肤;二是通过肃降功能,把津液向身体的下部和其他脏腑输送。其中,把浊液分离出来送到膀胱。如果肺的宣发和肃降功能失常,就会导致津液代谢出现障碍,引发尿少、痰饮、浮肿等病证。

(4)朝百脉,主治节

肺朝百脉是指肺具有辅心行血于周身的生理机能。如果肺气壅塞或者虚弱,则会出现心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心悸胸闷、唇青舌紫等症。肺气具有调节呼吸、全身之气以及血和津液的机能。治节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呼吸;二是全身的气机;三是血液;四是津液。 

3、肺与形体官窍和自然的关系

◆ 肺为娇脏,清虚娇嫩,非常容易受到外邪的侵袭。这个和它在体为皮毛,开窍于鼻有关。 肺喜欢湿润、干净。容不得燥气,更容不得异物。

◆ 肺有两个生理特性,一是宣发,二是肃降

宣发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把体内的浊气呼出去;二是将脾转输给它的水谷精微上输到头面官窍,外达皮肤腠理;三是宣发卫气于皮毛,主司毛孔的开合,并将津液化为汗液排出体外。如果肺气的宣发功能失常,就会出现呼吸不畅,胸闷喘咳,鼻塞、喷嚏、恶寒、无汗等症状。我们肌肤的水分不是喝进去水就能补充的,要先靠脾运化为津液,再由肺的宣发功能外达我们的皮肤腠理。因此皮肤是不是水嫩光滑,和你喝多少水并没有直接关系,主要靠脾和肺的运化转输。中医在临床上治疗咳嗽、鼻塞、咳喘时,也都是先以宣通肺气为主,只有肺气的宣发功能恢复了,毛孔才能打开,体内的浊气和邪气才能被排出,咳喘自然就缓解了。

肺的肃降功能也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吸入清气,并将宗气散布至脐下;二是将脾转输给它的水谷精微向下散布给其他脏腑;三是将脏腑代谢后的浊液下输于膀胱,生为尿液。如果肺的肃降功能失常,就会出现呼吸短促、喘息、咳痰等症。肺经运行的时间为凌晨3~5点,此时肺经通过肃降功能会把阳气带着往下走,是人睡得最沉的时候。如果在肺经运行的这个时段,你就醒了睡不着了,说明你的肺的肃降功能出现了问题。很多孩子都会在这个时间段突然咳嗽,这个也肯定是肺气不降引起的,要从肺热、肺燥或者肺虚等方面考虑了。

若要肺安,它的宣发和肃降功能就必须发挥正常,否则不但肺部会出现病证,全身的气机、血液和津液都会有问题。我们治疗肺病的时候,用的所有药都是帮助肺恢复宣发和肃降功能的,而不是说某个药止咳、某个药平喘。当肺的宣降功能正常时,咳喘自息,不必去治。

4、肺与形、窍、志、液、时 的关系

(1)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肺主皮毛,是因为肺司气,一是主管着皮毛的开合,用皮毛宣散肺气,调节呼吸。二是肺气宣发,可以将水谷精微散布到皮毛,濡养皮肤和腠理。如果肺气虚,毛孔开合失常,卫气不固,就会有自汗的现象,同时可见皮毛失养而干枯无光泽。

皮毛对肺也有两个作用:一是皮毛可以宣散肺气,帮助调节呼吸;二是皮毛受邪会内合于肺。比如说我们衣服穿少了,受了寒凉,寒气从我们的皮肤进入到身体里,出现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等症状,然后紧跟着就会出现肺部病证,如咳嗽、哮喘等。因此我们在治疗感冒时,通常都会解表并宣肺。

(2)开窍于鼻

鼻子是我们用来呼吸的通道,主通气、主嗅觉。鼻子是不是个好鼻子,不仅依赖于本身的质量,更依赖于肺津的滋养和肺气的宣发。只有肺津充足、肺气宣畅的时候,我们的鼻息才能通畅,嗅觉才能灵敏。否则就会出现鼻塞不通、嗅觉迟钝等现象。

中医在治疗鼻炎的时候,都是从肺入手,以辛散宣肺为基本法。如鼻干生疮、嗅觉失常,多用滋养肺津、润燥养阴的方法。

(3)在志为悲:肺对外界情绪的应答为悲,因此肺在声为哭。意思就是肺不好的人,情绪很容易悲伤,特别好哭。

(4)在液为涕:一感冒就会流鼻涕。辛入肺,只要我们一吃辣的东西就会流鼻涕。

适当的鼻涕对润泽我们的鼻腔、防御外邪、畅通呼吸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是我们辨证的重要参考,比如说,如果流清涕,则代表是寒邪犯肺;如果是黄涕,就是热邪;要是不流鼻涕,只是鼻干而痛,那就是燥邪干的坏事儿了。

(5)与秋季相通应

秋季的五行为金,肺的五行也为金,二者都以收敛、肃降为特性,同气相应,故肺与秋季相通应。到了秋天的时候,气候干燥,所以要以润肺为主,否则肺津亏虚的人,很容易燥咳,可以多吃点儿润肺的食物。比如梨子、荸荠、银耳、莲藕、葡萄等。秋天的养生之道是“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人体的气血要随着“秋收”慢慢地收回体内,以便冬天来临的时候深藏。“秋收”啦,晚上在外面耗散阳气对身体特别不好,没事儿散个步就行了,过度运动晚上反而睡不好。

5、肺炎的证型和治疗—— 让外邪找到回家的路

(1)肺热壅盛型

症状为:高热、喘咳、气急、舌头红而苔黄。这种是指肺部有热,郁结在内,而皮肤毛孔都紧闭,无法把里面的热气散出去(不得宣泄),这时候的治疗原则就是打开皮毛,透热外出(宣肃清化)。

(2)表气郁闭型

症状为:高热但是特别怕冷、气急胸闷、面色青暗、脉滑、舌质红但是舌苔白腻。这种就是比较典型的内热外寒,这时的治疗原则就是发汗以解表寒,然后再清热外出(宣肺开郁)。

(3)痰湿内阻型

症状为:寒热交替、喘咳痰多、胸中憋闷、舌胖苔滑腻、舌滑润液多、脉象沉缓滑。这种就是身体本来有湿,肺部痰多,肺气上逆,导致胸闷气短。治疗原则为宣发肺气,除湿化痰(宣肺化湿)。

(4)痰浊壅肺型

症状为:喘咳痰鸣、痰多而稀、周身酸楚乏力、胸闷、舌苔白厚腻、舌根厚浊、脉沉弦滑,但按之有力。这种就是本身痰湿体质,身体沉重,因此治疗原则就是除痰利气,止咳平喘。

(5)阴伤燥热型

症状为身热,口干、干咳胸痛、痰黏难出、舌质红而干、脉细数。这就是因为本身阴虚体质,再加上肺热灼伤肺阴,导致肺燥阴虚。这时的治疗方法就是滋补肺阴,泄肺热(泄热润肺)。

6、哮喘的中医治疗急性篇

◆ 哮喘又叫喘证,是以呼吸喘促,甚至不能平卧,喉间有哮鸣声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疾病。喘证的发生,主要因为痰阻气道、肺气壅塞。常见症状为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翕动,不能平卧,烦躁不安,面唇青紫。喘证的成因很多,但不外乎外感与内伤两大类。

外感为六淫病邪侵袭,多以风寒、风热为主,致使肺失宣降、气逆上迫而喘,多为实证。

内伤则由饮食不节、情志不调、久病体虚、年老体弱等引发,致使痰浊内生,气机不畅,升降失调,多为虚证。

气宣发才能将浊气呼出去,以拓宽我们呼吸的宽度。肺气肃降,才能将清气吸进来,以拉伸我们呼吸的深度。这两个功能相互协调,才能呼吸正常,均匀通畅。如果邪气犯肺,导致了宣发和肃降的功能失常,就会出现胸闷、咳嗽、喘促、呼吸不利等情况。所以,当我们开始哮喘时,就说明我们呼吸的宽度和深度都出现了问题,也就是宣发和肃降的功能失常。

◆ 一般来说,由于外感侵袭而导致的急性哮喘都是实证。而此类实证又主要分为寒喘和热喘。

寒喘:风寒袭肺。症见:流清涕、恶寒无汗、发热、痰多清稀、喘促不得卧、小便清长、舌淡苔白。治则:宣肺散寒、化痰平喘。

热喘:痰热内蕴。症见咳喘痰多气急、痰稠色黄、微恶风寒、口干喜冷饮、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治则:清肺泻热,化痰定喘。

7、哮喘的中医治疗plus慢性篇

◆ “急时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发时治肺,平时治肾”。很多慢性病都是体质原因造成的,治疗时从体质入手,治本,才不反复发作。

◆ 哮喘虽然主要是肺部的病症,但是由于“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所以脾虚和肾虚都有可能引起哮喘,成为病源。

(1)肺虚型:多数慢性哮喘病患者都有肺气虚的表现,症见咳嗽气短、少气懒言、面色疲惫、自汗恶风、咽干口渴、舌干红少苔。

(2)脾虚型:脾主水湿代谢,脾失健运就会出现痰饮等病理产物。脾虚亦导致脾不升胃不降,胃气上逆带动痰饮上行至肺,壅塞肺中,出现呼吸不畅、喘促等症。平素表现为咳嗽痰多、面黄无华、四肢倦怠、食欲不振、腹胀便溏、浮肿、舌淡苔白腻。

(3)肾虚型:久病及肾,肾虚型哮喘病患者一般病程都比较长,而且反复发作的次数也比较多,慢慢地就导致了肾元亏损,肾气失纳。症见气息短促、呼多吸少、吐泡沫痰、腰腿酸软。但是肾虚会有肾阴虚和肾阳虚两种,如何判断只能根据身体的整体症状进行辨证了。肾阴虚证见腰膝酸痛、头晕耳鸣、失眠多梦、五心烦热、潮热盗汗、遗精早泄、咽干颧红、舌红少津无苔、脉细数等。肾阳虚证见精神不振、畏寒怕冷、四肢发凉、腰背冷痛、小便清长、虚喘气短、咳喘痰鸣、五更腹泻、舌淡白苔白、脉沉迟。

8、珠玉二宝粥:治脾肺阴分亏损,饮食懒进,虚热劳嗽,并治一切阴虚之证。

山药色白,入肺(肺对应的五行为金,色为白),味甘归脾,液浓益肾。能滋润血脉,固摄气化,宁嗽定喘,强志育神,性平。可以常服多服,也可用生者煮汁饮用,其妙无穷。

薏米其性凉,味甘、淡,入脾、肺、肾经,具有利水、健脾、除痹、清热排脓的功效。

如果只用山药,时间一长怕太过黏腻。如果只用薏米,时间一长又怕淡渗太过,只有这两种食物同量等份,才能保证久服而没有任何坏处。

柿饼,最好就用我们小时候常吃的那种零食柿饼,上面有白色的霜。这种带有白色霜的柿饼清凉润肺,甘甜入脾,它可以辅助薏米和山药发挥健脾滋阴的功效。

第四章 脾

1、人体所需的精、气、血、津液等营养物质,均依赖于脾胃运化所化生的水谷精微,这对CP被称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2、主运化:脾气将饮食转化为水谷精微,并将其吸收、转输到全身脏腑的生理机能。

(1)运化谷食

脾、胃是人体运化的中枢,脾气一般通过两个方式转输精微物质:一是上输给心肺,化生气血,然后通过肺的宣发和肃降功能,散布到全身;二是通过自己的小轮转动,把精微物质输送到全身各部

脾气的运化机能强健,称为“脾气健运”,说明化生精、气、血、津液的水平棒棒的。

(2)运化水饮

脾气转输津液的方式有四种:一是上输给肺,通过肺气的宣降,给皮肤腠理,给五脏六腑;二是向四周布散,“以灌四旁”,滋养濡润脏腑;三是将部分水液下输到膀胱,变为尿液;四是发挥自身优势,借着身体“小轮儿”的转动,让全身的津液随着脾胃之气上腾下达,散布到各处。

口渴想喝水——因为脾生化津液的功能和布散津液的功能变差了,再怎么喝水也没用。

“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保护好脾胃才是养生的根本

3、主统血:“心主血,肝藏血,脾能统摄于血。”

脾气是身体之气的一种。身体之气足了,脾气自然充足。脾可以控制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而不逸出脉外。脾气越充足,对血的固摄作用就越强。反之,脾失健运,气衰而固摄作用减弱,血液就有可能失去统摄而逸出脉外。

脾不统血会出现什么情况呢?比如说便血、尿血、崩漏等。这些都属于脾不统血。因为脾是通过气来固摄血液的,所以脾不统血,必然会出现气虚和全身倦怠的情况。

“思出于心,但脾应之。”思虑过重,必然会引起心脾两虚。

4、脾气要升,必须燥

(1)脾气上升

脾气的特性为“升清”,就是说脾气要靠自己的升动,将水谷精微上输给心、肺、头面部,然后心肺再将水谷精微生化为气血,用来濡养全身。

脾气的升清其实就是它运化机能的表现,脾气从人体的左边升起,胃气从人体的右边下降。脾气运送的是清气,胃气下降的是浊气,“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

如果脾气虚弱,不能升清,浊气就无法下降,就会导致上面头面部没有清气的滋养而头晕眼花,精神疲惫;浊气在中间不能下行,腹满腹胀;清气在下,精微下流,常见腹泻便溏。

脾气除了自己得升,还有托举内脏的重任。脾气上升了,内脏的位置才能相对固定,不会下垂。如果脾气虚弱,无力升举,反而下陷,就会导致内脏下垂。比如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脱肛。

临床治疗内脏下垂的时候,一般都用补中益气汤。中气,其实就是脾、胃二气的合称。但是在中气的运转中,脾气占主导地位,如果脾气不升,这个中轴就无法正常运转,所以中气下陷其实就是指脾气下陷。

过食肥甘,其实最伤脾胃。要想保护好自己的脾、胃,最好的食疗就是清淡饮食,五谷杂粮。尤其是在生病服中药期间,忌口是非常必要的。

(2)喜燥恶湿:脾喜燥洁而恶湿浊。

脾主水湿代谢,身体里的水液都要靠脾来运化,送给脏腑和四肢。如果脾气健运,水精四布,人就妥妥的,没有水饮停留体内。但如果脾失健运,就会内生“痰饮水湿”,所谓脾生湿。然后湿气反过来又会遏制脾气的升发,损伤脾阳。所以脾最怕的就是湿气,

临床上对脾湿的治疗都是健脾利湿。“治湿不治脾,非其治也。”意思就是要祛除身体里的湿气,就得治脾,否则就是白治。

◆ 治疗脾主要是从两个方面:一是升脾气,防止中气下陷;二是祛除水湿,防止脾虚湿困。

治疗中气下陷推荐“补中益气丸”。主治:体倦乏力,内脏下垂。

治疗脾虚湿困,推荐“参苓白术丸”。主治:体倦乏力,食少便溏。

5、脾与形、窍、志、液、时 的关系

(1)脾在体合肉,主四肢

全身的肌肉都要赖以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才能壮实丰满。如果脾失健运,肌肉必然失养,人会形体消瘦或者虚胖,四肢无力。

(2)在窍为口,其华在唇

人靠嘴巴吃饭,所有的食物都是经过口入的。脾经“连舌本,散舌下”,舌头又主味觉。所以食欲和口味都可以反映脾的运化功能是否正常。脾气健运,则吃吗吗香,牙好胃口好。要是脾气虚弱,则会食欲不振,口淡乏味,口腻口甜。

脾气的盛衰可以从嘴唇上看出来,脾气充盈,唇色就会鲜艳红润。反之,唇色黯淡无光泽。如果有瘀血,嘴唇就会发暗紫色,或者唇上有黑斑。

(3)在志为思

“思出于心,但脾应之。”虽然思属于神志的范畴,神志又归心管。但是心火生脾土,所以心思过重,会影响到脾气的运化机能。会出现脾胃功能减弱、不思饮食、消化不良、胃脘胀痛、头晕目眩等情况。

(4)在液为涎

脾在液为涎。涎就是唾液中比较稀的部分,它是由脾精上溢于口而化生成的。涎具有保护口腔、润泽口腔的作用,在我们吃东西时分泌旺盛,可以帮助我们咀嚼和消化。

如果脾胃不和、脾气不摄,口水就会特别多,睡觉的时候口水会不自觉地流出。

(5)与长夏或四时之气相通应

关于脾对应的季节一般来说有两种说法:一是脾对应的是长夏,也就是夏至到处暑这段时间;二是脾属土,居中央,主四时。每个季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前18天,都算是与脾土相通应的日子。

长夏之气为湿,可是湿气太盛则会困脾,影响脾土的运化。而脾失健运反过来又会影响水湿的代谢,加重身体的湿气,从而变成了恶性循环。

>> 在长夏这段夏秋相交的季节,本身脾弱的人,特别容易患上湿热交结之症,比如浑身乏力、肢体困重、身热无汗、胃脘不舒、食欲不振,甚至出现失眠、头晕、咳嗽或者阴囊瘙痒、湿疹、阴道炎症。此时的治疗方法,应该从除湿入手,除湿与清热并重,湿为热的载体,湿去则热孤。

脾主四时的意义是指四时(四季)之中皆有土气,脾不独立主一时。所谓“四季脾旺”不受邪。

6、痰湿:胖大舌,舌苔厚腻,舌头旁边有齿痕,经常感到身体四肢沉重、容易困倦、腹部肥满、痰多、胸闷等。

温胆汤为祛痰剂,具有理气化痰,和胃利胆的功效。主治胆郁痰扰证。症见胆怯易惊、目眩心悸、心烦不眠、夜多异梦,或呕恶呃逆、眩晕、癫痫、苔白腻、脉弦滑。温胆汤治的不是根。痰不是病的本源,只是病的结果。如果我们只是除痰,就是治标而不治本。

痰之所以会成为病,一定有它形成的原因——比如因风,或者因火。既然是因风或者是因火才生的痰,所以不必管它,只需要清风或者清火,那么痰就自然被清除了。

脾主水湿代谢,如果脾的代谢功能变差,湿气不除,停留在身体里日久积痰。而肾为水,肾水泛滥也会成为痰饮。所以说,痰不化主要的问题在于脾,而痰形成的根本,则在于肾。因此,只要是痰证,必与此二脏有关系。

如果一个人脾胃本身不虚,只是偶尔因为饮食过度而产生的痰湿,用二陈汤或者温胆汤除去湿滞,痰自然也就没有了。但如果这个人本身脾胃虚弱,那就很容易有水湿滞留,所以想要治本,必先强健脾胃。脾胃强健了,有的时候都不用除痰,痰湿也会自己化掉。

脾胃虚弱的人,多半食欲不振、精神倦怠,或者胃脘痞闷。六君子汤:功效为益气健脾,燥湿化痰。主治:脾胃气虚兼痰湿证。症见食少便溏、胸脘痞闷、呕逆等。

如果不但脾虚,还有胃寒的症状,比如吃了冷东西就胃痛,容易恶心、呕吐等,就可以用理中丸(中成药)。功效为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肾虚也会生痰,六味地黄丸或者是左归丸。若阳虚怕冷,金匮肾气丸或者桂附地黄丸。

7、血虚后夜里睡觉会有燥热感,而且血不养心后,就会造成心神不安、梦多。另外,突然起身后眼前发黑,也是血虚的典型特征。例假量少,也和血虚有关。

服用归脾丸补脾血。功效是:益气健脾,养血安神。主治:心脾两虚,气短心悸,失眠多梦,头昏头晕,肢倦乏力,食欲不振。

六君子汤(除痰湿健脾胃),其中茯苓用量为15克,加强利小便、安神的作用,另加黄柏9克,清下焦的热。

玉灵膏为中医食疗古方:西洋参、龙眼肉。功效为补血,益气,安神,改善睡眠,益脾胃。适宜人群为血虚气虚、面色差、易疲劳、心悸、失眠多梦的人。

姨妈不来和睡不好觉、眼前发黑、尿血一样,都是身体出现问题后表现出的症状。

痰湿、脾虚和血虚,究其根本,都是脾虚引起的。所以除湿健脾、补益脾血即可。

第五章 肝

1、肝位于腹腔横膈之下,在右胁之内。它的主要生理机能有两个,一个是主疏泄,另一个是主藏血。

2、肝主疏泄:肝可以调节全身的气机,输布精气、血液和津液,调节脾胃之气的升降,分泌和疏泄胆汁,调节人的情志。

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1)肝气郁结导致疏泄失职

情志抑郁、脾气暴躁对肝儿的伤害特别大,甚至可以让肝儿的疏泄功能不再正常发挥作用。

乳腺增生本质为肝气郁结,疏泄失职的结果。治疗乳腺增生可以从疏肝理气入手,但以我个人经验,其实按摩对治疗乳腺增生的效果更好

(2)肝气亢逆导致疏泄太过

多是因为经常生气,气郁化热,然后热灼津液导致肝阴不足,肝阳亢盛,升发太过。

急躁易怒、失眠头痛、面红目赤、胸胁乳房走窜胀痛、吐血、咯血,甚至突然昏倒。

(3)肝气不足导致疏泄不及

肝气虚弱,疏泄不及,升发无力。忧郁胆小、头晕目眩、浑身无力、经常叹息。

◆ 回肝的疏泄功能对身体五个方面的影响:

(1)血液和津液的输布:肝气畅达,血液和津液的输布代谢才能正常。如果肝气郁结,疏泄失职,则会出现血行不畅,气滞血瘀,症见月经推后、痛经、闭经、症瘕等。若肝气亢逆,疏泄太过,可致吐血、咯血、月经提前、崩漏等。若肝气虚弱,疏泄不及,则会出现气虚乏力、善太息、月经延期等。

(2)调畅脾胃之气的升降:肝气疏泄调畅,可以促进脾胃之气的升降运动。如果肝气疏泄失常,则可能影响脾气升清,症见清气下陷、腹胀腹泻,或影响胃气降浊,导致胃气上逆,症见纳呆、脘胀、嗳气、呕吐、便秘等。

(3)调畅情志:肝气调达,对情志活动也有积极的作用,此时气机调畅、气血平和,人就会心情开朗、心境平和。但如果肝气郁结或者肝气亢逆,要么情志抑郁,闷闷不乐;要么性情急躁,情绪亢奋,粗暴易怒。

(4)调畅胆汁的分泌与排泄:胆汁也称为“精汁”,是由肝之精气汇聚而成。

胆汁由肝分泌后贮藏在胆囊中,再由肝气的疏泄功能,排泄到小肠里参与食物的消化。如果肝气疏泄功能正常,则胆汁的分泌与排泄都正常,胆汁就不会在胆囊中滞留。否则,就会出现胆汁分泌和排泄障碍,导致厌食、腹胀,甚至出现胆汁郁积在胆囊中,形成结石。若肝火太旺,疏泄太过,则会出现胆汁上溢、口苦、泛苦水等现象。

(5)调节排精、排卵:不管是男子的排精,还是女子的排卵及月经,都和肝气疏泄有关,是肝肾二脏相互协调的结果。肝气调达,疏泄正常,排精和排卵才能通畅有度。否则,就会出现排精不畅和精瘀。疏泄太过则见梦遗等。

3、肝藏血:指肝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和防止出血的机能。

(1)贮藏血液:肝内贮藏的血液不但可以濡养肝脏本身,还可以濡养形体、官窍。

肝血充足,我们的筋脉才能伸缩自如,眼睛才能视物清晰,手脚肌肉才能有力量,指甲(趾甲)才能质坚有光泽。如果肝血虚,则会出现肢体麻木、筋脉拘挛、手脚抖动、指甲(趾甲)枯脆、视物模糊等症状。

肝血还是经血的生成之源。肝血充足、肝气畅达,才能使血流注于冲脉,冲脉充盈月经才能按时来潮,且量多、血液鲜红。如果肝血不足,经血则量少色暗,甚至有可能闭经,从此姨妈成路人。

肝血还有化生和濡养魂的作用,魂收则神志正常,睡眠安稳。

(2)调节血量

人不动的时候,肝就把血都藏得好好的,自己收着。等到人要运动的时候,肝就把血放出去给经络,保证四肢供血充足。

(3)防止出血

肝血充足则肝气畅达,而肝气又有收摄血液的作用,可以让血在脉中正常运行。另外肝主凝血,肝气中的阴气主凉润、收敛,因此如果肝阴充足,就可以发挥凝血的作用而防止出血。

肝藏血机能失职引起的出血,称为“肝不藏血”。肝不藏血就会出现吐血、衄血、咯血、月经提前、崩漏等出血症状。

◆ 肝藏血和肝主疏泄这两个生理机能是相辅相成的,肝内贮藏充足的血液才能维持肝气冲和调达,疏泄功能正常。而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才能使血藏于肝中,保证我们正常运动和生活的需求。

4、肝与形体官窍和自然的关系

如果肺是娇脏的话,那肝就是刚脏了。听名字就知道肝有刚强、急躁的个性。肝的五行为木,所以它最喜欢的就是舒畅调达,肝气升发自然,最怕的就是抑郁,或者升动太过。因此平常我们见到的肝病,多半都是肝气郁结,或者肝火太旺。这样的人很容易出现头晕目眩、面红眼赤、烦躁易怒、筋脉拘挛,甚至抽搐。

肝气包含肝阴和肝阳两个方面,肝气升发有度需要肝阴和肝阳的协调。肝阴主凉润、柔和,肝阳主温暖、升动。肝阴不足,就会出现肝阳偏盛,肝火上炎,肝气亢逆;肝阳不足,就会出现肝阴偏盛,升发不足,肝脉寒滞等症。

(1)在体合筋,其华在爪

筋好身体才好筋靠的就是气、血、津液的濡养,肝藏血,肝血充足,筋才能得到充分的滋养,人运动起来四肢才能更强劲。这就是肝在体合筋的表现。

肝,其华在爪。这里的爪就是指甲和趾甲。肝血和肝气的盛衰都可以从爪甲的色泽和形态上表现出来,所以说肝之华在甲。肝血充足则爪甲坚韧、有光泽;肝血不足则爪甲萎软、颜色枯槁,甚至变形。

按照中医的思路,灰指甲的治疗就应该从补养气血入手,只有气血充盈了,新长出的趾甲或者指甲才能是好的,灰指甲会慢慢地被代谢掉。

有时候我们面对一些病症,要从基础知识出发,思考它形成的本质原因,不要被西医的描述或者诊断拘泥了。学好中医基础理论最好的帮助,就是可以让你找到根本病因,并给你解释“为什么”。

(2)在窍为目

目为视觉器官,它的生理机能主要依赖于肝血的濡养和肝气的疏泄,所以说肝开窍于目。

肝血充足,肝气调和,那么眼睛就贼亮贼亮的。若肝血、肝气不足,则会出现目眩、视力模糊、目眶疼痛等症。要是肝经有热,常见眼睛红肿、痛、痒;要是肝风内动,就会出现血视或者瞳孔上吊;情志不畅、长期肝气郁结的人,火动痰生,蒙蔽清窍,眼睛就会出现视物不清,好像总是蒙着一层纱布。

因此在中医里,治疗眼部疾病一般都是以治肝调肝为主。比如说夜盲症,白天视力正常,一到夜幕降临就会看不见东西,或者视线模糊、视野变窄,引起的原因一般有两种:肝血虚,或者肝肾阴虚。判断到底是哪种,还要参见身体其他部位的症状。夜盲症在中医里不仅可以治,而且还可以根治。

(3)在志为怒

怒这个情绪是由肝之精气对外界环境刺激的应答而出现的正常情感反应。每个人都会有生气的时候,再好的老好人都会生气。只是有些人生气表现得很激烈,有些人喜欢把坏情绪闷在心里。不管是哪种生气,只要是在适度的范围内,都算是正常的情感反应,不但不会影响身体机能,反而会利于肝气的疏导和调畅。

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呼吁大家适度宣泄,不要为了面子或者所谓的修养,而把这些负面的情绪压抑在身体里。过度的压抑只会导致肝气郁结,最后抑郁成疾

大怒和郁怒都会伤肝,前者容易造成肝气升发太过,疏泄过度;后者容易导致肝失疏泄、肝气郁结。那些经常动不动就发脾气的人,多半都有肝火太旺、肝阳上亢的症状,比如头痛、眼睛痛、胁肋疼痛、耳鸣耳聋、急躁易怒、咽干口燥等。而爱生闷气,或者生气后憋在心里装作没事儿的人,则多半有肝气郁结的症状,比如失眠多梦、头晕目眩、乳腺增生、甲状腺结节、胸闷、胁肋气滞、胃脘不舒、月经不调等。

(4)在液为泪

泪水是由肝精、肝血经肝气疏泄于目化生而成,不但可以表达情绪,还可以保护我们的眼睛。

因为泪水是肝血生化而成,如果肝血不足,就会出现两目干涩;肝脏机能失调也会导致泪液分泌异常;肝经湿热或者风热,则会出现迎风流泪或者眼眵增多等症状。

(5)与春天相通应

春天是个要好好升发的季节。春天到了,天气开始变暖,阳气升发,万物复苏,天地之间的一切都有了生机勃勃的新气象。这时候的人已经不用再蜷缩在室内,把自己深深地藏起来了。可以晚一点儿睡,早一点儿起来,在院子里、公园里散散步。因为这个季节的阳气是往上走的,所以多运动有助于阳气的升发,切勿杀生,切勿掠夺,要多给予,多付出,多一些奖赏,少一些惩罚。

保持舒畅的心情,多在户外溜达,不要生气、不要发火,以免肝气升发太过,肝阳亢逆。

5、女子的月经和男子的精液,都是肝、肾二脏疏泄和闭藏作用相互协调的结果。如果肝的疏泄功能不畅,月经和射精都会受到影响。因此一直有“肝司生殖”的说法。

(1)月经问题

如果肝气疏泄太过,就会发生崩漏、月经量多、时间长、经期提前等情况。如果肝气疏泄不及,就会出现经期推后、量少、经行不畅,甚至痛经、闭经等症状。

疏泄的问题都是脾湿引起的。脾湿导致了肝气遏郁,不能很好地升发,疏泄功能自然就失常了。不论月经提前还是推后,都是经血凝郁、不得通畅的结果。

如果每次月经的颜色都是黑紫色,那是因为宫寒引起的瘀血。血的特性是温暖时流动,寒冷时凝结。如果血液在一个地方淤滞久了,就会发生腐烂,结成黑紫色的血块,而不再是鲜红色。究其原因,还是脾湿导致了肝木遏郁,而生郁热

(2)射精问题

一是男子的阴器为“宗筋”,肝主筋,肝气通畅,宗筋才能正常发挥作用

二是因为肝经的循行路线是经过前阴,环绕阴器的,所以如果肝血充足,肝气通达,阴器得以濡养,就可以勃起正常。要是肝经淤塞,肝气郁结,则气血就不能达到阴器,会导致阳痿不举。

但如果疏泄太过,阴茎就会怒、大、坚、热,时间一长,必然会导致肾精耗用过多,引发肝、肾两虚。

酒伤肝,这是尽人皆知的道理。所以男人少喝点儿酒,对自身健康有很大的意义。在中医里,治疗阳痿的药,基本上都是调理肝经的,即使里面有补肾的药,也是因为肾属水,用来生肝木的。

6、黄疸的病机要点就是湿邪阻郁。身体有湿后,或因为外感,或因为脾胃虚寒,或因为运化失调,脾胃气机紊乱,而造成了肝的疏泄功能失职,无法正常代谢胆汁,胆汁外溢,从而全身发黄。

(1)感受外邪。感受风邪,密闭了毛孔,再加上湿气内阻郁热,造成肝的疏泄失职,胆汁浸淫。或者是直接感染了病毒(疫毒),伤到了肝血,发生急黄。这就是我们现在说的病毒性肝炎,传染非常厉害。

所以说,不是所有的肝炎都是传染的。只有病毒性肝炎才有很强的传染性,古代称之为“疫黄”。

(2)饮食损伤。吃东西非常随意,好吃的就多吃,不好吃的就不吃,饥一顿饱一顿。或者应酬太多,酗酒过度,这些都是特别损伤脾胃的行为。脾胃一伤,身体水湿代谢更差,导致内湿严重,蕴积生热。湿热蒸腾,而生黄疸。

(3)中焦损伤。这个是指如果一个人本来就阳虚,或者因为生病而伤害了正气,就会导致脾气虚弱,运化水湿不利。肾阳不足,肾水寒凉,加上湿气,就变成了寒湿。寒湿阻滞了胆的去路,造成胆汁外泄,而身体发黄。

但如果这个人本来是阴虚,一直肝阳上亢,此时湿和热相结合就变为湿热,身体郁热发黄。

(4)积聚内阻。积聚其实就是瘀血,或者是肿瘤阻滞了胆的通路,胆汁外溢而发为黄疸。

 ◆ 黄疸的病机病源于脾湿,但病在肝。究其根本就是因为正气虚弱,脾湿严重。如果阳气郁住了,就会变成湿热;如果阴气郁住了,就会变成寒湿。

湿热或者湿寒,如果是在经络里,我们就把皮毛打开,让它散出去;如果停留在膀胱附近,我们就让它从膀胱以尿的形式泻出去;如果在胸膈附近,我们就以呕吐的方式把它吐出去;如果在肠胃,我们就用药把它拉出去。根据温、凉、寒、热四种情况辨证用药,四条路总有一条适合它,把它清理出去也就是随手的事儿吧。

◆ 现在中医一般把黄疸分为两种:阳黄和阴黄,分别指湿热、湿寒。

阳黄的特征为:“一身面目黄色鲜明,呈橘子皮色,身热口渴,心中烦热或懊恼,发热口苦,胸闷纳呆,脘腹胀满,大便秘结,小溲赤黄短少,舌苔多黄腻,舌红且干。”阳黄发病急,病程短。

阴黄的特征为:“面目黄色晦暗如烟熏,精神萎靡,乏力气短困倦,四肢不温,畏寒少食,大便溏薄,小溲不利,舌淡苔白,舌体胖有齿痕,脉多沉迟或沉细无力。晚期腹部胀满如鼓,或筋现脐突。”阴黄发病缓,病程长。

◆ 除了病毒性的肝炎以外,其他的肝炎都是脾胃不调造成的而已。中医里没有甲、乙、丙、丁型肝炎,只有湿热和湿寒,最多就是再加上瘀血。所以中医治疗肝炎,先辨证再论治,治愈率很高。

7、治疗肝郁最好的药就是笑笑,最好的医生就是自己。

有个古方叫“逍遥散”,专门用来疏肝解郁,人吃了以后心情会变好。究其根本,其实就是因为肝主疏泄中,有一条就是情志的问题。如果一个人肝气不疏,肝气郁结,就很容易发脾气,急躁,头晕头痛,失眠多梦,食欲差,两胁胀痛。女人还会出现经前乳房胀痛、乳腺增生或者痛经。这样的人舌头通常都是尖尖瘦瘦的,舌质很红。

加味逍遥丸组方:柴胡、芍药、白术、茯苓、当归、薄荷、丹皮、栀子、甘草。这个方子的主要功效就是:疏肝清热,健脾养血。为何要加牡丹皮和栀子,是因为牡丹皮性微寒,入肝经,疏泄木郁,行淤泻热。栀子性寒,入脾、肝经,清热除烦,泻湿健脾。所以加味逍遥丸对于清肝经湿热、疏肝解郁效果更好。主治:肝郁血虚,肝脾不和,两胁胀痛,头晕目眩,倦怠食少,月经不调,脐腹胀痛。不可以长期服用。7天为一个疗程服用。在服药期间,忌生冷、油腻、烟酒。

看症状用药,而不是听病名。只要症状符合,就可以尝试使用。生活要学会自得其乐。

第六章 肾

1、肾左右各一个,位于腰部脊柱两侧。它的主要生理机能是主藏精、主水、主纳气。肾里藏的精可以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还能主生殖发育。此外肾阴与肾阳能资助、协调一身脏腑之阴阳,因此肾又被称为“五脏阴阳之本”。

2、肾藏精:肾贮存、封藏精以主司人体的生长发育、生殖和脏腑气化的生理机能。

肾精的构成分“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全部来自老爹老妈,而后天之精来源于脾胃的水谷精微的化生。先天、后天之精相互资助,相互为用,合化为肾精。

肾精闭藏于肾,其中一部分在生殖机能成熟时,化为生殖之精,有节制地疏泄。但是这种生殖之精的疏泄,不仅仅取决于肾,还取决于肝,是肝肾相互协调的结果。

天癸,是肾精和肾气充盈到一定程度而产生的精微物质,它可以促进人体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维持生殖机能。

如果父母身体不太好,自己本身肾精和肾气不足,不管在哪个阶段生出的孩子,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发育不良,比如出现五迟和五软。

五迟和五软

防治某些先天性疾病、生长发育迟缓、生殖机能低下或一些原发性不孕不育症,以及优生优育、养生保健、预防衰老等,多是从补益肾精、肾气入手。

肾气之所以被称为元气、真气,是因为它是脏腑之气中最重要的气。肾气及其所含的肾阴和肾阳管理着身体所有脏腑的气化,脏腑通过气化来推动精、气、血、津液的新陈代谢。

肾气包含了肾阴和肾阳,是它们的结合体。

肾阴主凉润、宁静、抑制。肾阳主温煦、推动、兴奋。肾阴和肾阳协调共济,则合化为肾气,推动和调控肾的各种机能活动。如果肾阴不足,不能制阳,则会相火偏亢。此时不是肾阳多了,而是肾阴不足,万不可用凉药泻火,而是用滋补肾阴的办法。

相火偏亢

如果肾阳衰弱,不能制阴,则会虚寒内盛。

虚寒内盛

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本,“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肾阳推动和激发脏腑的各种机能,同时温暖形体、官窍。肾阳充足的人,必机能旺盛,精神振奋。所以阳虚的人通常都从温补肾阳开始。桂附地黄丸或者金匮肾气丸的主要成分都有附子。附子入肾经,大补肾阳,具有回阳救逆的作用。这两种药都有温补肾阳、化气行水的功效,用于肾虚水肿,腰膝酸软,小便不利,畏寒肢冷。

肾阴为一身阴气之本,“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能宁静和抑制脏腑的各项机能,凉润形体、官窍。肾阴充足的人,必然机能旺盛但不过亢,精神内守。所以阴虚的人一般都从滋补肾阴入手。六味地黄丸就是妥妥的滋阴药啊,用于肾阴亏损,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消渴。

如果肾阴阳都虚,也就是肾气虚。肾气是肾精化生而成的。肾精除了先天爹妈给的,后天全靠自己吃回来啊!强健脾胃是根本啊!多吃小米、红薯、山药、南瓜,这些就是最好的健脾补肾的食物。另外海参也是阴阳双补的食材。海参,味甘咸,补肾,益精髓,摄小便,壮阳疗痿,其性温补,足敌人参,故名海参。

3、肾主水:肾气具有主司和调节全身津液代谢的机能。

虽然水饮进入我们的身体,是通过脾胃的吸收和运化化为津液的,尿液是通过肺、脾、肾、胃、小肠、大肠、三焦、膀胱等脏腑通力协作完成的,但是这一切都来源于肾气。肾气中的阴阳资助和调控着全身脏腑的阴阳,帮助它们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

小孩子因为才出生,脾胃功能很弱,所以脾的运化差,容易造成肾精化生不足,肾气虚弱。而老人则是因为年老气衰,脾的功能失常,而导致肾精化生不足,肾气虚弱。

咳嗽咳出尿,叫作膀胱咳,也是因为肾气虚弱,固摄能力差的原因。

肾主水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表现在对生尿和排尿方面的作用。

小肠分清泌浊之后,把浊液输送到了膀胱。但是并不是所有在膀胱里的津液都是尿液,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清液,它们会在肾气的蒸化作用下,重新被分离出来经脾输送到肺,参与身体的津液输布。剩下的浊液才是尿。

尿液之所以储存在膀胱中而不漏泄,全赖肾气的固摄功能。当尿液储存到一定程度能及时排出体外,则赖于肾气的蒸化作用。当肾气充足,气化功能正常时,肾气固摄有力,膀胱开合有度,排泄自如。可是如果肾气气化功能失常,就会出现固摄无力,小便不利或癃闭,或出现尿频尿急。

4、主纳气:肾气摄纳肺所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保持吸气的深度,防止呼吸浅表的机能。

肾的纳气机能,实际上是肾气的封藏作用在呼吸运动中的具体体现。

肾气充沛,摄纳有度,则呼吸均匀调和,气息很深。如果肾气衰弱,摄纳无力,不能接受肺吸入的清气,则会出现呼吸浅表,或呼多吸少,动不动就喘的“肾不纳气”的现象。

5、肾主蛰藏

(1)主蛰守位

蛰是指肾有潜藏、封藏、闭藏的特性。肾藏精,主生殖,“肾以闭藏为职”。

肾气封藏则精气盈满,人体机能旺盛,因为肾精是身体的能源库。若肾失封藏,就好像金库的门被打开了,能源就会泄漏,会出现滑精、喘息、遗尿,甚至小便失禁、多汗、大便滑脱不禁及女子带下、崩漏、滑胎等。

肾气中含有肾阴和肾阳两个部分。肾气封藏,肾中相火即肾阳才能潜藏不露,发挥其温煦、推动、激发的作用。肾阴充足,涵养相火,相火则潜藏在肾中而不上越。

(2)肾气上升

由于肾位于人体的下部,其气当升。肾气上升与人体上部的心气交感互济,维持上下的协调。肾阴与肾阳协调共济,则合化为冲和的肾气。

肾阴主凉润、宁静、抑制。肾阴不足,则不能上济心阴以制约心火,可致心火偏亢,导致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同时出现性欲亢进,遗精或梦交,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症。此时的治则当以滋补肾阴为主。方用六味地黄丸。

肾阳主温煦、推动、兴奋。肾阳不足,则虚寒内生,出现畏寒肢冷,腰痛阴冷,性欲减退,或浮肿,或泄泻,夜尿频数,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此时的治则当以滋养肾阳为主,方用金匮肾气丸。

6、肾与形体官窍和自然的关系

(1)在体合骨,生髓,其华在发

我们的骨头长得好不好、骨质是否坚硬,和我们的肾气及肾精有关。老年人经常说补钙补钙,防止骨质疏松。要知道钙吃到肚子里,不是直接就进入骨髓补钙去了,而是需要经过脾胃的吸收和运化,化生为肾精和肾气,才能充养骨质。

髓分骨髓、脊髓、脑髓,皆由肾精化生。因此肾精充足不但骨头长得好,脑子也好,思维敏捷,精力充沛。反之,不但骨质脆弱,还会头晕目眩,反应迟钝,记忆力衰退。

发就是指我们的头发。发为血之余,肾藏精,精生血,精血旺盛头发就粗壮、浓密、乌黑。好多男明星年轻的时候都是一头蓬松浓密的黑发,结果人到中年之后,就慢慢地脱落,很多甚至秃顶。这都是因为年轻时肾气、肾精充足,头发得养。而中年之后,肾气逐渐衰退,肾精虚衰,则发白而脱。

(2)肾开窍于耳及二阴

耳朵好使不好使,也与肾气、肾精的盛衰密切相关。如果肾气、肾精不足,髓海失养,则听力减退,出现耳鸣、耳聋。一般来说,耳鸣,尤其是老年人的耳鸣,多为持续不断的、声音不大的嗡鸣声。这种耳鸣基本都是肾气不足导致,在治疗的时候应以补肾为主。如果是突发性耳聋,则可能是由肝胆郁热引起的。

二阴就是指前阴(外生殖器尿道口)和后阴(肛门)。前阴负责排尿和生殖,后阴主排泄粪便。

如果肾阴不足,肾阴的凉润作用减退,就会造成虚火内生。肾阴为一身阴气之本,“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虚火消耗津液,就会导致肠液枯涸而见便秘。

养筋汤由白芍、熟地、麦冬、炒枣仁、巴戟天这五味药组成,用于治疗“肝肾不足,筋缩不伸,卧床呻吟,不能举步”的病证,适用于我们现在说的退行性关节炎。白芍滋养肝阴;熟地滋补肾阴;麦冬养阴润肺、泻热生津;炒枣仁敛气安神、荣筋养髓;巴戟天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

那肾阳不足会引起什么大便不正常的情况呢?五更泄。五更泄,又名鸡鸣泄,肾泄。病因是肾阳不足,命门火衰,阴寒内盛。老人常见这类情况,一大早起来直奔厕所。这个不代表大便好,是由于命门火衰,不能温煦脾土,运化失常导致的泄泻。

四神丸:肉豆蔻(煨)、补骨脂(盐炒)、五味子(醋制)、吴茱萸(制)、大枣(去核)。此为固涩剂,具有温肾散寒,涩肠止泻之功效。用于肾阳不足所致的泄泻,症见肠鸣腹胀、五更溏泻、食少不化、久泻不止、面黄肢冷。

(3)在志为恐

恐是肾精、肾气对外界环境的应答而产生的一种情绪。一般情况下,每个人都会有恐惧害怕的心理,但是过度的恐慌则会导致“恐伤肾”“恐则气下”,出现大小便失禁、遗精等症。

(4)在液为唾

唾是我们口水中比较黏稠的部分,多出于舌下,具有润泽口腔、帮助滋润食物的作用。

(5)与冬气相通应

在冬季最好的养生,就是早睡晚起,尽量避寒就温,让身体的阳气收藏在肾中,以便春天厚积薄发。由于冬季天气寒冷,所以阳虚体质的人会比较难过,也容易发作寒证,所以素患阳虚性肺病、心脏病的朋友,一定要在冬季记得保暖,尽量减少户外活动。

第七章 六腑

1、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和三焦。六腑有个统一的生理功能,就是传化,也就是传输通路。生理特点都是“泻而不藏”“实而不能满”。意思是这六个器官中,不能有东西长期停留,即使有东西,也不能过满,否则就会出现积滞。

2、胆里藏的胆汁,为肝精所化,胆同时具有脏藏精、腑传化的特质,似脏非脏,似腑非腑,因此被称为“奇恒之腑”。

胆作为一个独立个体,它的生理功能主要是贮藏、排泄胆汁和主决断

胆汁不是胆分泌的。胆汁是由肝的精气汇聚而成,是肝排泄到胆中,并贮藏于胆囊中的。

胆汁是否能正常排泄到小肠,参与饮食的消化和吸收,也完全取决于肝的疏泄功能。如果肝的疏泄功能失常,胆汁分泌出现障碍,就会影响脾胃的纳运机能,会出现厌食、腹胀、腹泻等症状。

若湿热蕴结肝胆,导致肝失疏泄,胆汁外溢,浸渍肌肤,则会发为黄疸,出现目黄、身黄、小便黄等症状。湿热还会产生胆结石,因为胆汁不能正常疏泄至小肠,有部分残留在胆囊中,日子久了,精液被热灼炼为石。

相对于肝气的升发,胆气以降为顺。若胆气上逆,则胆汁上溢,可出现口苦、呕吐黄绿水的症状。

胆主决断,指胆具有对事务进行判断、做出决定的机能。胆的决断能力取决于胆气的强弱——胆气强的,胆子就大,勇敢果断;胆气弱的,胆子就小,犹豫不决。

肝胆互为表里,肝主谋虑,胆主决断,“肝胆相济,勇敢乃成”。所谓“肝胆相照”是也。

 胆囊炎和胆结石都是我们常见的胆部多发疾病,尤其是急性胆囊炎发作时,人会疼得死去活来。具体症状为右胁以及胃脘部位疼痛,而且是胀痛,拒按。进食后会加重症状,并伴有恶心呕吐,口苦口干,发热恶寒,大便秘结,小便色黄等。同时舌质红,舌苔黄厚腻。

急性胆囊炎多为胆结石的并发症,所以有胆结石的人要特别留意炎症的发生,少吃油腻食物,少吃酒肉。

胰胆炎合剂:柴胡、蒲公英、败酱草、黄芩、赤芍、枳实、厚朴、法半夏、大黄、甘草组成。

功效为清泻肝胆湿热。可用于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等。

注意事项:

(1)由于组方中寒凉的药物很多,久服必然伤胃,所以一定中病即止,切勿伤到胃气。

(2)发病期间,饮食一定要清淡可口,不宜生冷油腻,或者过饱。

(3)此药除了药性寒凉以外,还有明显的泻下作用,所以婴幼儿、孕妇、哺乳期妇女和月经期间禁服。

◆ 胆石通胶囊:由蒲公英、水线草、茵陈、金钱草、溪黄草、枳壳、柴胡、大黄、黄芩、鹅胆干膏粉组成。

功效为清热利湿,利胆排石。用于肝胆湿热引起的胆石症、胆囊炎和胆道炎。

>> 注意事项:

(1)由于组方中寒凉的药物很多,久服必然伤胃,所以一定中病即止,切勿伤到胃气。

(2)发病期间,饮食一定要清淡可口,不宜吃生冷油腻,或者过饱。如果是胆石症或者急性胆囊炎,还需禁食。

(3)孕妇禁服,严重消化道溃疡、心脏病及重症肌无力者禁服。

3、胃和脾同属中焦,在身体的中部,而且五行皆为土,“以膜相连”,所以我们常常说脾胃脾胃。

胃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胃的上部叫上脘,中部叫中脘,下部叫下脘。上脘有贲门,和食道相连;下脘有幽门,和小肠相连。这两个门就是食物进出胃腑的通道。

胃的主要生理机能是受纳和腐熟水谷,也就是说,接受食物并把食物腐化,所以胃的生理特性就是胃气要下降和喜润恶燥。

胃气下降才可以让食物向下走,顺利地到达小肠。喜润指的可不是喜欢水湿凝聚,而是指要有充足的胃液,好帮助食物腐化。

整个身体的营养供给全部来自这个食堂,包括精、气、血液、津液的化生。所以胃又叫“水谷气血之海”,虽为后勤部门,其实地位崇高。

所以胃气弱的人,吃的东西就难以消化,胃液少也就是胃阴不足的人,就会胃口不好,吃不下东西,因为干炖很难受啊。

胃气降和脾气升是两个相对的运动。脾气升,则水谷精微可以得到输布;胃气降,食糜糟粕才能得以下传。

胃气不降,人就会出现纳呆脘闷、胃脘胀满或疼痛、大便秘结等症。若胃气不降反逆,则会出现恶心、呕吐、呃逆、嗳气、口臭等症。

由于脾胃居于身体的中央,脾胃是气机升降的枢纽,因此胃气降,心肺之气才有下降的通路。胃气不降,则会影响心火和肺气的下降,这时不但会出现腹胀、便秘,还会伴有心烦,失眠,口舌生疮,牙龈、咽喉肿痛等症状。

胃气是一身之气的来源,在临床治疗中,要特别注意“勿伤胃气”,否则受纳功能失常,百药难施。

按时吃饭、好好吃饭,不要过食冷饮肥腻

4、小肠的上口是与胃的下口——幽门连接的。而它的下口呢?又与大肠在阑门相连。

它起始于幽门,终于阑门,是一段非常长的,蜿蜒迂回叠积的管状器官。

小肠有4~6米,主要生理功能就是接受和消化食物、泌别清浊、吸收大量津液。

胃气会把初加工的食糜通过幽门排送到小肠。 是喝进去的水都能化作营养物质,很大一部分是由小肠给了膀胱,变成了尿液。胃气有下降的特性,食物一直都是靠胃气的下降功能,才从胃一路走到大肠。

肺气之所以对大肠有作用,一方面是因为肺与大肠相表里,两人是一家的。另外,肺气有肃降的功能,也是帮大便排出的重要推动力。

不管是胃气也好,肺气也好,只要是气虚气逆,都有可能引起便秘

肾有固摄作用,可以控制我们的大便。比如,当我们在想大便而找不到厕所的时候,就是靠肾气稳稳地控制住自己,不会把便便拉在裤子里。

5、 膀胱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什么呢?有两个:第一个是汇聚水液;第二个是贮存和排泄尿液。

在被尿掉之前,肾气和膀胱之气还会联合做一次清液的蒸腾分离工作,肾气就好像是火,把膀胱中的清液蒸发出来,输送给脾,其他剩下的,才是尿液。

在尿液的整个生产过程中,身体会耗用很多能量。如果是长期饮水过多,身体的能量就会消耗很大,甚至会因为来不及消化吸收代谢或者脏腑功能发挥失常,而导致水肿。

慢性的水中毒,常有的症状就是浑身无力、嗜睡、水肿、体重增加、恶心呕吐等,这些其实都是身体无法及时把水液变成汗液或者尿液排出体外的结果。也就是中医里说的脾虚、肾虚、气虚的症状。

肾气除了要蒸腾尿液以外,它的固摄作用还可以防止我们尿失禁。膀胱之气是有激发作用的,当我们坐在马桶上,大脑发出指令“尿尿”时,其实就是膀胱之气在起作用。

而当我们想小便,却因为找不到厕所不得不憋尿时,起作用的就是肾的固摄作用了。

肾气丸的功效为补肾助阳,化生肾气。主治肾阳气不足。症见腰痛腿软、身半以下常有冷感,小便不利,或者小便反多,入夜尤甚,阳痿早泄,舌淡而胖,脉虚弱沉细。

如果是尿频、尿急、尿痛呢,则多半是膀胱炎了,也就是热蕴膀胱导致的膀胱有热。用白茅根煮水喝效果很好。

6、三焦,大概就是由肠系膜、大小网膜、淋巴管道等组织组成的一个不像东西的组织。

这些组织填充于腹腔脏腑之间,能通透津液,是津液从胃肠渗入膀胱的通道。

它的生理机能就是疏通水道,运行津液。津液自胃、肠经三焦下渗到膀胱,三焦水道通畅,津液才能源源不断地渗入膀胱,成为尿液之源。

古中医用三焦把人体分为了上、中、下三个部分,这个三焦的概念是个大的概念,包含了上至头,下至足的整个人体。

部位三焦的工作就是负责整个人体的气机和津液的运行。

附录 九种体质的辨证及调理方法

(一)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

1.平和质(A型)

总体特征:阴阳气血调和,以体态适中、面色红润、精力充沛等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体形匀称健壮。

常见表现:面色、肤色润泽,头发稠密有光泽,目光有神,鼻色明润,嗅觉通利,唇色红润,不易疲劳,精力充沛,耐受寒热,睡眠良好,胃纳佳,二便正常,舌色淡红,苔薄白,脉和缓有力。

心理特征:性格随和开朗。

发病倾向:平素患病较少。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适应能力较强。

2.气虚质(B型)

总体特征:元气不足,以疲乏、气短、自汗等气虚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肌肉松软不实。

常见表现:平素语音低弱,气短懒言,容易疲乏,精神不振,易出汗,舌淡红,舌边有齿痕,脉弱。

心理特征:性格内向,不喜冒险。

发病倾向:易患感冒、内脏下垂等病;病后康复缓慢。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不耐受风、寒、暑、湿邪。

3.阳虚质(C型)

总体特征:阳气不足,以畏寒怕冷、手足不温等虚寒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肌肉松软不实。

常见表现:平素畏冷,手足不温,喜热饮食,精神不振,舌淡胖嫩,脉沉迟。

心理特征:性格多沉静、内向。

发病倾向:易患痰饮、肿胀、泄泻等病;感邪易从寒化。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耐夏不耐冬;易感风、寒、湿邪。

4.阴虚质(D型)

总体特征:阴液亏少,以口燥咽干、手足心热等虚热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体形偏瘦。

常见表现:手足心热,口燥咽干,鼻微干,喜冷饮,大便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

心理特征:性情急躁,外向好动,活泼。

发病倾向:易患虚劳、失精、不寐等病;感邪易从热化。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耐冬不耐夏;不耐受暑、热、燥邪。

5.痰湿质(E型)

总体特征:痰湿凝聚,以形体肥胖、腹部肥满、口黏苔腻等痰湿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体形肥胖,腹部肥满松软。

常见表现:面部皮肤油脂较多,多汗且黏,胸闷,痰多,口黏腻或甜,喜食肥甘甜黏,苔腻,脉滑。

心理特征:性格偏温和、稳重,多善于忍耐。

发病倾向:易患消渴、中风、胸痹等病。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梅雨季节及湿重环境适应能力差。

6.湿热质(F型)

总体特征:湿热内蕴,以面垢油光、口苦、苔黄腻等湿热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形体中等或偏瘦。

常见表现:面垢油光,易生痤疮,口苦口干,身重困倦,大便黏滞不畅或燥结,小便短黄,男性易阴囊潮湿,女性易带下增多,舌质偏红,苔黄腻,脉滑数。

心理特征:容易心烦急躁。

发病倾向:易患疮疖、黄疸、热淋等病。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夏末秋初湿热气候,湿重或气温偏高环境较难适应。

7.血瘀质(G型)

总体特征:血行不畅,以肤色晦暗、舌质紫黯等血瘀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胖瘦均见。

常见表现:肤色晦暗,色素沉着,容易出现瘀斑,口唇黯淡,舌暗或有瘀点,舌下络脉紫黯或增粗,脉涩。

心理特征:易烦,健忘。

发病倾向:易患症瘕及痛证、血证等。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不耐受寒邪。

8.气郁质(H型)

总体特征:气机郁滞,以神情抑郁、忧虑脆弱等气郁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形体瘦者为多。

常见表现:神情抑郁,情感脆弱,烦闷不乐,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心理特征:性格内向,情绪不稳定,敏感多虑。

发病倾向:易患脏躁、梅核气、百合病及郁证等。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精神刺激适应能力较差;不适应阴雨天气。

9.特禀质(Ⅰ型)

总体特征:先天失常,以生理缺陷、过敏反应等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过敏体质者一般无特殊;先天禀赋异常者或有畸形,或有生理缺陷。

常见表现:过敏体质者常见哮喘、风团、咽痒、鼻塞、喷嚏等;患遗传性疾病者有垂直遗传、先天性、家族性特征;患胎传性疾病者具有母体影响胎儿个体生长发育及相关疾病特征。心理特征:随禀质不同情况各异。

发病倾向:过敏体质者易患哮喘、荨麻疹、花粉症及药物过敏等;遗传性疾病如血友病、先天愚型等;胎传性疾病如五迟(立迟、行迟、发迟、齿迟和语迟)、五软(头项软、手软、足软、肌肉软、口软)、解颅、胎惊等。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适应能力差,如过敏体质者对易致过敏季节适应能力差,易引发宿疾。

(一)气虚体质

推荐用药:

1.参苓白术丸(中成药)

组方:人参、茯苓、白术(麸炒)、山药、白扁豆(炒)、莲子、薏苡仁(炒)、砂仁、桔梗、甘草。

功效: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主治:脾虚夹湿证。症见气短乏力,形体消瘦,胸脘痞闷,饮食不化,肠鸣泄泻,面色萎黄,舌质淡苔白腻,脉虚缓。

服法与用量可参见药品说明书,请仔细辨证后用药。

2.补中益气丸(中成药)

组方:黄芪(蜜炙)、党参、甘草(蜜炙)、白术(炒)、当归、升麻、柴胡、陈皮、生姜、大枣。

功效: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主治:脾胃气虚证。症见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面色苍白,大便稀薄,脉虚软。

气虚下陷证。症见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气短乏力,舌淡,脉虚。

气虚发热证。症见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脉虚大无力。

服法与用量可参见药品说明书,请仔细辨证后用药。

3.归脾丸(中成药)

组方:党参、白术(炒)、黄芪(炙)、茯苓、远志(制)、酸枣仁(炒)、龙眼肉、当归、木香、大枣(去核)、甘草(炙)。

功效: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主治:心脾气血两虚证。症见心悸怔忡,健忘失眠,气短乏力,食少,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脾不统血证。妇女崩漏,月经超前,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便血,皮下紫癜,舌淡,脉细者。服法与用量可参见药品说明书,请仔细辨证后用药。

4.八珍汤

组方:人参10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白芍10克、熟地10克、炙甘草6克(剂量来自《方剂学》,请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功效:益气补血。

主治:气血两虚证。症见面色萎白或无华,头晕目眩,四肢倦怠,气短懒言,心悸怔忡,饮食减少,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或虚大无力。

(二)阴虚体质:

1.六味地黄丸(中成药)

组方:熟地黄、酒萸肉、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

功效:填精滋阴补肾。

主治:肾阴精不足证。症见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视物昏花,耳鸣耳聋,盗汗,遗精,消渴,骨蒸潮热,手足心热,舌燥咽痛,牙齿动摇,足跟作痛,以及小儿囟门不合,舌红少苔,脉沉细数。

服法与用量可参见药品说明书,请仔细辨证后用药。

2.左归丸(中成药)

组方:枸杞子、龟板胶、鹿角胶、牛膝、山药、山茱萸、熟地黄、菟丝子。

功效:滋阴补肾,填精益髓。

主治:真阴不足证。症见头晕目眩,腰酸腿软,遗精滑泄,自汗盗汗,口燥舌干,舌红少苔,脉细。

服法与用量可参见药品说明书,请仔细辨证后用药。

(三)阳虚体质

1.肾气丸(中成药)

组方:肉桂、附子(制)、熟地黄、酒萸肉、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

功效:补肾助阳,化生肾气。

主治:肾阳气不足证。症见腰痛脚软,半身以下常有冷感,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小便反多,入夜尤甚,阳痿早泄,舌淡而胖,脉虚弱,尺部沉细;以及痰饮,水肿,消渴,脚气,转胞等。

服法与用量可参见药品说明书,请仔细辨证后用药。

2.右归丸(中成药)

组方:熟地黄、附子(炮附片)、肉桂、山药、山茱萸(酒炙)、菟丝子、鹿角胶、枸杞子、当归、杜仲(盐炒)。

功效:温补肾阳,填精益髓。

主治: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证。年老或久病气衰神疲,畏寒肢冷,腰膝软弱,阳痿遗精,或阳衰无子,或饮食减少,大便不实,或小便自遗,舌淡苔白,脉沉而迟。

服法与用量可参见药品说明书,请仔细辨证后用药。

(四)痰湿体质

1.六君子汤

组方:党参9克、白术9克、茯苓9克、炙甘草6克、陈皮3克、半夏4.5克(剂量仅供参考,请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功效:益气健脾,燥湿化痰。

主治:脾胃气虚兼痰湿证。症见食少便溏,胸脘痞闷,呕逆等。

2.温胆汤

组方:半夏6克、竹茹6克、枳实6克、陈皮9克、炙甘草3克、茯苓9克、生姜5片、大枣1枚(擘)(剂量仅供参考,请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功效:理气化痰,清胆和胃。

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证。症见胆怯易惊,虚烦不宁,失眠多梦,或呕恶呃逆,或眩晕,或癫痫等,苔腻微黄,脉弦滑。

【注意事项】组方剂量为口服用量,若脾胃虚弱者建议改为泡脚,剂量如下:茯苓30克、半夏6克、竹茹6克、枳实6克、陈皮6克、炙甘草6克(剂量来自罗大伦《图解舌诊》,供参考)。

(五)湿热体质

1.平胃散

组方:苍术12克、厚朴9克、陈皮6克、炙甘草6克、生姜2片、大枣2枚(擘)(剂量来自《方剂学》,请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功效: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主治:湿滞脾胃证。症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恶心呕吐,嗳气吞酸,肢体沉重,怠惰嗜卧,常多自利,舌苔白腻而厚,脉缓。

【注意事项】本方中药物辛苦温燥,易耗气伤津,故阴津不足或脾胃虚弱者及孕妇不宜使用。

2.三仁汤

组方:杏仁15克、飞滑石18克、白通草6克、白蔻仁6克、竹叶6克、厚朴6克、生薏苡仁18克、半夏15克(剂量来自《方剂学》,请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功效:宣畅气机,清利湿热。

主治:湿温初起或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证。症见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肢体倦怠,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苔白不渴,脉弦细而濡。

3.二妙丸(中成药)

组方:苍术、黄柏。

功效:清热燥湿。

主治:湿热下注证。症见筋骨疼痛,或两足萎软,或足膝红肿疼痛,或湿热带下,或下部湿疮,小便短赤,舌苔黄腻。

服法与用量可参见药品说明书,请仔细辨证后用药。

(六)血瘀体质

1.血府逐瘀汤

组方:桃仁12克、红花9克、当归9克、生地9克、川芎4.5克、赤芍6克、牛膝9克、桔梗4.5克、柴胡3克、枳壳6克、甘草6克(剂量来自《方剂学》,请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功效: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主治:胸中血瘀证。症见胸痛,头痛,日久不愈,痛如针刺而有定处,或呃逆日久不止,或饮水即呛,干呕,或内热瞀闷,或心悸怔忡,失眠多梦,急躁易怒,入暮潮热,唇暗或两目暗黑,舌质暗红或有瘀斑、瘀点,脉涩或弦紧。

2.桂枝茯苓丸(中成药)

组方:桂枝、茯苓、牡丹皮、赤芍、桃仁。

功效:活血化瘀,缓消症块。

主治:瘀阻胞宫证。症见妇人素有症块,妊娠漏下不止,或胎动不安,血色紫黑晦暗,腹痛拒按,或经闭腹痛,或产后恶露不尽而腹痛拒按者,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沉涩。

服法与用量可参见药品说明书,请仔细辨证后用药。

(七)气郁体质

1.柴胡疏肝散

组方:柴胡6克、陈皮6克、川芎4.5克、香附4.5克、芍药4.5克、枳壳4.5克、甘草2克(剂量来自《方剂学》,请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功效:疏肝解郁,行气止痛。

主治:肝气郁滞证。症见胁肋胀痛,胸闷喜太息,情志抑郁或易怒,或嗳气,脘腹胀满,脉弦。

【注意事项】本方药性芳香辛燥,不宜久煎;易耗气伤阴,不宜久服;且孕妇慎用。

2.四逆散

组方:炙甘草6克、枳实6克、柴胡6克、芍药6克(剂量来自《方剂学》,请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功效:透邪解郁,疏肝理脾。

主治:阳郁厥逆证。症见手足不温,或腹痛,或泄利下重,脉弦。

肝脾不和证。症见胁肋胀痛,脘腹疼痛,脉弦。

3.逍遥丸(中成药)

组方:柴胡、当归、白芍、炒白术、茯苓、炙甘草、薄荷、生姜。

功效: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主治:肝郁血虚脾弱证。症见两胁作痛,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或往来寒热,或月经不调,乳房胀痛,脉弦而虚。

服法与用量可参见药品说明书,请仔细辨证后用药。

4.加味逍遥丸(中成药)

组方:柴胡、当归、白芍、白术(麸炒)、茯苓、甘草、牡丹皮、栀子(姜炙)、薄荷。

功效:疏肝清热,健脾养血

主治:肝郁血虚,肝脾不和,两胁胀痛,头晕目眩,倦怠食少,月经不调,脐腹胀痛。

本文来源:https://www.114yangsheng.com/articles/36045.html

标签组:[健康] [养生] [中医] [肾气] [肾气不足] [肾气不足的症状] [脾胃不和] [脾胃失调] [肾阳不足] [神门穴] [胃气上逆] [身体机能] [方剂学

相关APP下载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话题

健康养生推荐文章

健康养生热门文章

0.18420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