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历史人物经典名言名句

发布时间:2021-05-24 发表于话题:三国历史人物 点击:804 当前位置:114养生网 > 文化 > 三国历史人物经典名言名句 手机阅读

三国历史人物经典名言名句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政治家,军事家 诸葛亮 《诫子书》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三国名人名言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政治家,军事家 诸葛亮

  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平庸.不免于下流矣。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政治家,军事家 诸葛亮

  志当存高远。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政治家,军事家 诸葛亮

  燕雀戏藩柴.安识鸿鹄游。

  三国文学家 曹植

  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 三国名言语录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政治家,军事家 诸葛亮

  不傲才以骄人.不以宠而作威。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政治家,军事家 诸葛亮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政治家,军事家 诸葛亮 《前出师表》

  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

  三国时期吴国开国皇帝 孙权

  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三国名人名言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政治家,军事家 诸葛亮

  敌欲固守.攻其无备;敌欲兴阵.出其不意。

  见三国.蜀.《诸葛亮集.治军》。陈:同"阵"。这两句大意是:敌人要固守阵地.就选择他守备薄弱的地方发起攻击;敌人要兴师出兵.就用出人意料的战术突然袭击他。战争中就是要用"有备"去攻"无备".以"有意"去胜"不意".以超乎常规的奇兵奇谋克敌制胜.古今中外许多战例都证明了这一点。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政治家,军事家 诸葛亮 《诸葛亮集.治军》

  尸位素餐.难以成名。

  见三国.魏.曹植《矫志诗》.尸位:占居职位而不尽责。素餐:白吃饭。成名:取得好名声。这两句大意是:白白地占居职位而不克尽职守的吃闲饭的人.难以取得好名声。不管做什么工作.要想赢得人们的称赞.取得好名声.就要勤奋努力.克己奉公.干出点成绩.作出点贡献。如果总是禄禄无为.尸位素餐.就难免被人们指责、议论。本名句可供劝诫人们奋发有为时引用。

  三国文学家 曹植 《矫志诗》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三国.诸葛亮《诫子书》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如果不下苦工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如果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政治家,军事家 诸葛亮 《诫子书》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 三国名言语录

  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轻:轻视。然:如此。这两句大意是:文人相互轻视.自古以来就是如此。知识分子往往互相轻视.或由于自矜自高.或由于忌妒他人.自古以来就有这种陋习。今天.随着社会的进化.文明的发达.大家在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共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大前提下.这种陋习已有所克服.但还不能说已经根除。这两句多用来说明文人相互轻视由来已久.也用来反对文人相互鄙薄。

  三国政治家 曹魏开国皇帝 曹丕 《典论.论文》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三国.魏.曹植《君子行》。纳履(1ǚ吕):整理鞋子。整冠:正帽。这两句大意是:在瓜田里不提鞋子.在李树下不整帽子。在瓜田里弯腰提鞋.就会造成偷瓜的嫌疑;在李树下举手正帽.就会造成偷李子的嫌疑。《君子行》云:"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就是以这两句比喻明智的人应防患于未然.避免嫌疑的产生。今有"瓜田李下"、"瓜李之嫌"等成语.则分别指容易涉嫌的场合和容易被误会的嫌疑。如《北史.袁聿修传》:"今日仰过.有异常行;瓜田李下.古人所慎。"《三侠五义》第五十二回:"他因家下无人.男女不便.有瓜李之嫌"。这两句多用于告诫人们要避免嫌疑。

  三国文学家 曹植 《君子行》

  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霞。

  三国.曹植天地是永恒的.永无终极.人生是极其短暂的.就象朝霞.绚烂夺目一时.转瞬消逝.因此我们要珍惜生命.在短暂的瞬间.尽量活出自己的意义。

  三国文学家 曹植

  都蔗虽甘.杖之必折;巧言虽美.用之必灭。

  三国.魏.曹植《矫志诗》.都蔗:粗大的甘蔗。这几句大意是:粗大的甘蔗虽然味道甜美.但当作手杖来拄则必定断折.谗佞人的.蜜语巧言听起来很舒服.但按照它去办事则必定失败。这几句说明用人行事不能光看外表.而要讲求实用.不然的话.就会受骗上当。这种用比喻补充说明问题的方法也是值得学习的。

  三国文学家 曹植 《矫志诗》

  得人则安.失人则危。 三国名人名言

  三国.魏.曹丕《秋胡行二首》其。人:贤能的人。这两句大意是:得到贤能的人就安稳.失去贤能的人就危险。这两句可用于说明国家安危重在得人。

  三国政治家 曹魏开国皇帝 曹丕 《秋胡行二首》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三国.魏.曹植《七步诗》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子汁来做成糊状食物。豆茎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里哭泣。你我本来是同条根上生出来的.你又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我呢?这首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残害弟弟.表现了作者对兄弟相逼.骨肉相残不满与厌恶。《七步诗》现代版本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三国文学家 曹植 《七步诗》

  文若春华.思若涌泉。

  三国.魏.曹植《王仲宜诔》。华:花。思:文思.灵感。这两句大意是:文章像春天烂漫的花朵.文思如山间奔涌的泉水。这两句以贴切的比喻.称赞"建安七子"之一--王粲(字仲宣)文思敏捷.创作丰富.诗文精美。现在可供引用评价、赞美古今其他有成就的作家、诗人。

  三国文学家 曹植 《王仲宜诔》

  仁义在身而色不伐.思虞通明而辞不专。

  春秋.孔子《孔子家语.五仪解》一个人若有仁义之心.就不会自我夸耀;考虑问题若能明辨是非.通达事理.说起话来就不会自以为是。

  三国魏儒家学者 王肃 《孔子家语.五仪解》

  曾子曰:"敢问何谓七教?"孔子曰:"上敬老则下益孝.上尊齿则下益悌.上乐施则下益宽.上亲贤则下择友.上好德则下不隐.上恶贪则下耻争.上廉让则下耻节.此之谓七教。七教者.治民之本也。政教定则本正也。凡上者民之表也.表正则何物不正是故人君先立人于己.然后大夫忠而士信.民敦俗璞.男悫而女贞。六者教之致也.布诸天下四方而不窕.纳诸寻常之室而不塞.等之以礼.立之以义.行之以顺.则民之弃恶如汤之灌雪焉。" 三国名言语录

  《孔子家语.王言》曾参问:"请问什么是“七教”呢?"孔子说:"上位尊敬老人.下民就更孝敬;上位重次列.下民就更顺长者;上位爱施舍.下民就更宽厚;上位亲近贤者.下民就选择交友;上位德行好.下民就不会隐藏错处;上位不贪利.下民就耻于争斗;上位廉洁谦让.下民就会耻于供上的太少.这就叫七教。这七种教化.是治理百姓的根本.政治教化有这样的基本原则.那么治民的根本就是正确的。凡是身居上位的人.都是百姓的表率.表率正.那么还有什么不正呢?所以.君王首先在自己身上树立仁德.这之后大夫就忠了.士讲诚信.百姓敦厚.风俗纯朴.男人朴实.女人正派.这六点是教化达到的结果.散布到天下四方.不会出现空隙.纳入到不大的屋民不会显得满塞。用礼来划分人的等级尊卑.用道义立身处世.用顺从礼法的原则行事.那么.百姓厌弃坏的.就像热水放入雪一样不相容。"

  三国魏儒家学者 王肃 《孔子家语.王言》

  聪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此所谓损之又损之道也。

  《孔子家语.三恕第九》自己聪明智慧.要保持愚笨的样子;功劳覆盖天下.要保持谦让的样子;既勇敢而力气盖世.要保持怯弱的样子;财富拥有全天下.要保持谦逊的样子.这就是所谓谦让了再谦让的办法。

  三国魏儒家学者 王肃 《孔子家语.三恕第九》

  故曰所谓天下之至仁者.能合天下之至亲也;所谓天下之至明者.能举天下之至贤者也。

  春秋.孔子《孔子家语.王言》所以说.天下最仁德的人.能聚合天下最亲的人;天下最圣明的人.能推举天下最有才能的人。

  三国魏儒家学者 王肃 《孔子家语.王言》

  大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必行.计必从.祸福共之。

  东汉末年东吴杰出军事家 周瑜

  君子修道立德.不为困而改节。 三国名人名言

  三国.魏.王肃《孔子家语.在臣》。这两句大意是:君子修养道德.确立操守.不因为困窘而改变其志向节操。汉乐府《猛虎行》有"饥不从猛虎食.暮不从野雀栖"之句.君子修道立德.决不能随波遂流.见风使舵.从而丧失品格.为人所不齿。

  三国魏儒家学者 王肃 《孔子家语.在臣》

  君子交有义.不必常相从。

  三国.魏.郭遐叔《赠嵇康诗二首》其二。义:情义。这两句大意是:君子之交。重在情义.不必经常厮守相随。郭假叔认为君子相交.义最重要。所以他说:"天地有明理.远近无异同。三仁不齐迹.贵在等贤从。"微子、箕子.比干被称为殷朝"三仁".他们的事迹不同.但重义却是一致的。现在可以给"义"以新解释.表明交友要以理想、原则、志趣为重。

  三国.魏学者 郭遐叔 《赠嵇康诗二首》

  上枉下曲.上乱下逆。

  三国.魏.诸葛亮《便宜十六策?君臣》。枉:弯曲。这两句大意是:上面不正.下 面就弯曲;上面混乱.下面就叛逆。~和《意林.政论》说的"上行下效".晋代杨泉《物理论》说的"上不正.下参差".南朝.宋.何承天《上邪篇》说的"上邪下难正".郁冈樵隐《缀自裘.铁冠图?夜乐》中说的"上梁不正下粱歪"等等.意思相同.都是说明作君主的人不好.下面做臣子的就台跟着学坏。因此.地位在上的人必须以身作则。这些名言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教育意义.都可引用。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政治家,军事家 诸葛亮 《便宜十六策.君臣》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

  三国.魏.李康《运命论》。秀:出众.突出。摧:摧残。堆:土堆。湍(tuān):水势急.这里是冲刷的意思。非:非议.诋毁。这几句大意是:嘉木高出于树林.必然首先遭到大风的摧折;土堆突出于堤岸.必然首先遭到急流的冲刷;品行高出于众人.必然受到世俗的诋毁。品行出众的人.容易遭到忌妒.受到攻击诋毁.这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而众人的这种作法又显然是不正确的.作为品行高尚的人.当然应该顶住这股风.坚持自己的作为。在这几句中。作者以"木秀於林"和"堆出于岸"的遭遇.恰如其分地阐明了"行高于人"者的遭遇.这种以物理喻人情的方法很巧妙。今天有俗话如"树大招风"、"雨淋出头椽"、"枪打出头鸟"等.也都有类似的意思。这种写作方法值得学习。

本文来源:https://www.114yangsheng.com/articles/3040.html

标签组:[三国] [三国人物] [诸葛亮] [丞相] [孔子家语] [曹植

相关APP下载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话题

文化推荐文章

文化热门文章

0.10560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