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三国的历史人物故事
三国时期,群雄割据,战乱频仍。那你知道三国的历史人物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三国的历史人物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三国的历史人物故事:诸葛亮计激周瑜
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到达江东劝说孙权共同抗曹,鲁肃带他前去会见孙权。诸葛亮见孙权碧眼紫髯,一表人材,自知难以用言语说动,便打定主意要用言语激他。 寒喧之后,孙权问道:“曹兵共有多少?”诸葛亮答:“马步水军,共100余万。”孙权不信。诸葛亮说:“曹操在兖州时,就有青州军20万;平定河北,又得 五六十万;在中原招新兵三四十万,现在又得荆州兵二三十万:如此算来,曹兵不下150万。我只说100万,原因是怕惊吓了江东之士。”鲁肃听后大惊失色, 一个劲向诸葛亮使眼色,诸葛亮却装看不见。孙权又问:“曹操部下战将,能有多少?”诸葛亮说:“足智多谋之士,能征惯战之将,不下一二千人!”孙权道: “曹操有吞并江东的意图,战与不战,请先生为我下决心。”诸葛亮说:“曹操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又新破荆州,威震天下,现在即使有英雄豪杰要与他抗衡, 也没有用武之地,所以刘豫州才逃到这里。希望将军您量力而行:如果能以吴、越之众与他抗衡,就不如早一点与其绝交;如果不能,为什么不依众谋士的主张,向 他投降呢?”
孙权道:“就如您所说的,那么刘豫州为什么不投降曹操呢?”诸葛亮说:“当年的田横,不过是齐国的一名壮士罢了,尚能笃 守节义,不受侮辱,更何况身为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的刘豫州。事业不成,这是天意,又岂能屈处人下?”孙权听了,不禁勃然大怒,退入后堂。众人都 笑诸葛亮不会说话,一哄而散。鲁肃则一个劲埋怨诸葛亮,批评他藐视孙权。诸葛亮笑道:“我自有破曹良策,你不问我,我岂能说?”鲁肃听罢,赶紧跑到后堂告 诉孙权。孙权回嗔作喜,又出来与诸葛亮相见,并设酒宴款待。经请葛亮一番实事求是地分析,孙权果然进一步坚定了抗曹决心。
周瑜系江东 主战派的核心。但是,他在与诸葛亮相见时,却故意反说宜降不宜战。鲁肃不知是诈,与周瑜当面争辩起来。诸葛亮装作主张投降的样子,然后说:“我有一计,既 不必牵羊担酒,纳土献印,也不必亲自渡江;只要派一名使者,送两个人到江北给曹操,百万大军就会卷旗卸甲而退。”周瑜问道:“用哪两个人?”诸葛亮说: “我在隆中时,就听说曹操在漳河新建了一座十分壮丽的楼台,称之为‘铜雀台’,并且广选天下美女置于其中。曹操原本就是个好色之徒,他很早就听说江东乔公 有两个女儿,长曰大乔,次曰小乔,都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曹操曾经发誓说:‘我一愿扫平四海,以成帝业;一愿得江东二乔,置之于铜雀台,以乐晚 年。如此,虽死也没有什么可恨的了。’可见,他率百万雄兵,虎视江南,其实不过是为得到这两个女子。将军何不去找那乔公,用千金买下这两个女子,派人送给 曹操。曹操得到她们之后,心满意足,必然班师回朝。”周瑜道:“曹操想得到二乔,有什么证验没有?”诸葛亮说:“曹操的小儿子曹植,下笔成文。曹操曾经命 他写了一篇《铜雀台赋》。赋中的意思,单道他家合为天子,誓娶二乔。”周瑜道:“先生还能记得这篇赋吗?”诸葛亮说:“我爱其文采华美,曾经把它背了下 来。”说完,当即将《铜雀台赋》背诵了一遍。其中“揽‘二乔’于东南今,乐朝夕与之共”一语,果然是想要得到江东二乔的意思。周瑜听罢大怒,站起来指着北 方大骂道:“老贼欺人太甚!”诸葛亮连忙劝阻说:“当年汉朝皇帝曾以公主和亲,今天为了退敌,这民间的两个女子有什么可惜的呢?”周瑜道:“先生有所不 知,大乔是孙伯符(即孙策,孙权之兄,其时已死)之妇,小乔乃周瑜之妻。”诸葛亮佯装惶恐道:“我确实是不知此事,矢口乱说,死罪死罪!”周瑜道:“我与 老贼誓不两立,希望先生助我一臂之力。”于是,二人遂订下联合抗击曹军的大计。
激将法是人们熟悉的计谋形式,既可用于己,也可用于 友,还可用于敌。激将法用于己的时候,目的'在于调动己方将士的杀敌激情。激将法用于盟友时,多半是由于盟友共同抗故的决心不够坚定。诸葛亮对东吴用的便是 此计。激将法用于敌人时,目的在于激怒敌人,使之丧失理智,做出错误的举措,以己方以可乘之机。激将法也就是古代兵书上所说的“激气”、“励气”之法和 “怒而挠之”的战法。前者是对己和对友,后者则是对敌。
三国的历史人物故事:诸葛亮激将说孙权
曹操征服荆州,刘蔷慌忙逃奔夏口。诸葛亮看到事情危急,便去东吴求救于孙权。
当时,孙权兵聚柴桑,对曹操的进兵是战是降一直犹豫 不决,想观望曹刘的胜败之后再作决定;诸葛亮见到孙权说:“天下犬乱未已,将军您起兵据有江东,刘备亦在汉南收拾民众,与曹操共争天下,逐鹿中原。现在, 曹操巳基本平复北方之乱,遂而甫下破了荆州,威震四海。致使刘备英雄无用武之地,逃遁奔命。将军您当此紧急关头应该慎重从事,量力而行。如果您认为吴越之 众足以与曹操的中原抗衡,不如早与曹操断绝,布兵相拒,如果您认为不能与曹操相抗,何不弃甲罢兵,归降曹操呢?现在,您外表上说服从曹操,内心中却在犹豫 不决,事情危急而不果断,恐怕大祸即将临头了。”孙权说,“按你的说法,刘备为何不归降曹操呢?”诸葛亮知道孙权本不想投降,而恐战而不胜失去江东,便以 激将法对孙权说:“田横是齐国的壮士,他都能够守义而不降受辱,何况刘备是皇室后裔呢?刘备英才盖世,众人仰慕,贤人智士之归依他,犹如百川之人大海。如 果他的大事不济,只能说是天意使然了,他怎么能够归降曹操呢?”激将法果然奏效,孙权听后愤然说:“我誓不能以东吴之地,10万之众受制于人,与曹操相战 这就决定了。”虽然如此,孙权心中仍存疑虑,他说:“刘备新败之后,能否渡过此次大难呢?”诸葛亮看到孙权大计已定,便趁热打铁说,“刘备虽然新遭长阪之 败,但战士归还者及关羽所率的水军仍不下万人,荆州刘琦的江夏士兵也不下万人。曹操的士兵远来疲惫,听说追刘备时,一日一夜行军300余里,这就是所谓的 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是兵法上的大忌。而且曹军是北方人,不习水战。荆州百姓附于曹操,不过是迫于兵威,不是真正的心服。所以,如果您能派猛将领兵数万 与刘备协同作战,击败曹操是必然之事。曹军失败必然北还,如此则荆州与东吴的势力强大起来,天下鼎足三分的格局便形成了。成败之机,在于今日。希望将军您 早下决心。”诸葛亮一番激将法后再以明确的分析安慰孙权,使孙权听后大为高兴,因为战胜曹操,自己的东吴便无累卵之危了。他立即派遣周瑜、程普、鲁肃等人 领兵3万,与刘备并力而战曹军,果然大败曹军于赤壁。
刘备新败之后穷困不堪,只好求救于孙权。孙权正在狐疑,如按一般的办法求救,孙权害怕曹军的气势,未必敢作出出兵的决定,而诸葛亮以激将法游说孙权,激起孙权的豪气胆略;正是他的手段高明所在。
三国的历史人物故事:曹操盛葬关羽头
孙权擒杀关羽之后,正志得意满,其主要谋士张昭求见。孙权问他有什么事,张昭严肃道:“咱们的大祸不远了!”
“你这是什么意思?”孙权不解其意。
张昭道:“您杀了关公父子,关公是刘备结义的兄弟,曾誓同生死。现在,刘备已拥有两川之兵,更加上诸葛亮的谋略,张飞、赵云、马超、黄忠等将领的英勇,一旦刘备知道关羽父子遇害,能善罢甘休么?一定会起倾国之兵,奋力报仇。我恐怕东吴难于抵御了!”
孙权恍然大悟,大惊失色地连连跺脚:“哎呀,我是大大失策了!可事已至此,应该怎么办?”
张昭说:“您不必忧虑,我有一计,可转危为安。”接着就详细讲述此计内容:“现在,曹操拥百万大军,虎视华夏。刘备要兴兵报仇,必定要与曹操讲和。假如 两处联兵而来,我们就危险了!所以,我们可先派人把关羽的头送给曹操,以明白显示我们之所以擒杀关羽是曹操的指使。这样,刘备必恨死曹操,西蜀之兵也就不 会攻我们,转而攻曹操。我们则坐山观虎斗,然后从中取事。这才是上策。”
孙权同意张昭的计策,马上派使者把关羽之头盛入木匣中,送到曹操那里。
曹操因为不久前关羽水淹七军,又大挫曹仁,正坐不安席,看到关羽头颅送到跟前,顿觉解除了心中大患,十分高兴,“云长已死,我终于能睡个安稳觉啦!”
曹操话音未落,阶下一人站出来大声道:“这是东吴嫁祸于我们的奸计!”
曹操定睛看,原来是主簿司马懿。忙问他为什么如此说。
“当年刘、关、张桃园结义时,誓同生死。现在东吴杀了关羽,怕刘备报仇,所以才把关羽首级献给您,以使刘备迁怒于我们,不再攻打东吴,而跟我们算账。东吴却想在我们和刘备两败俱伤时,坐收渔翁之利!”
曹操一拍额头:“你说得有道理。我该怎么办?”
司马懿献计道:“这很好办。大王可以把关羽首级配上香木刻成的身躯,然后以大臣之礼隆重安葬。这样一来,刘备就不会恨我们,只会恨东吴而尽全力东征了。 我们却可以观其胜败:刘备胜则也攻东吴,东吴胜就同东吴一起灭刘备。二处只要有一处被我们消灭,余下那一处也就不会长久存在了。”曹操大喜。立刻召见东吴 使臣,收下木匣,又命工匠迅速刻一香木躯体,与关羽头颅配在一起。一切俱备后,曹操率领文武百官,大供牺牲,以王侯之礼隆重为关羽送葬。曹操还亲自在灵前 拜祭,并追赠关羽为荆王,派专门官员长期守护关羽之墓。这种葬礼,在魏国,可以说绝无仅有;以曹操的身份和人格,对关羽的尊崇礼敬,也可以说无以复加了。
刘备闻知,果然只恨东吴,发誓要倾国出动,与东吴不共戴天。
孙权想嫁祸于曹操,但计谋被曹操手下识破,曹操将计就计,厚葬关羽,使得孙权的计谋破产,刘备还是要与孙权拼命。将计就计的关键是识破敌人的计谋和他们所想达到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反其道而行之,使对手吃苦头,而且往往苦头还是对手自己找的。
本文来源:https://www.114yangsheng.com/articles/3035.html
标签组:[三国] [曹操] [三国人物] [诸葛亮] [孙权] [刘备] [周瑜] [关羽] [司马懿与诸葛亮] [关羽云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