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病是什么?
产后病,是指胎儿娩出后至产褥期间所发生的与分娩有关的疾病,俗称“月子病”。
产后病有哪些?
常见的产后病有子宫复旧不良、产后出血、产后发热、产褥感染、产后盗汗、产后头痛、身痛、产后关节痛、产后尿频、产后尿潴留、产后尿失禁、乳汁淤积、急性乳腺炎、少乳、产后抑郁等。
产后病是产妇在产褥期内发生与分娩或产褥有关的疾病。
★临床表现:产后出现涔涔汗出,持续不止,动则更甚;或入睡后汗出湿衣,醒来自止。①气虚产后自汗证:素体虚,产时耗气失血,产后汗出不止,动则更甚,面色萎黄,气短懒言,乏力,舌淡苔白脉虚。②阴虚产后盗汗证:素体阴虚,产时失血过多,夜间睡觉时出汗,醒后汗止,夜间口干,面色潮红,五心烦热,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
★病因病机:产后耗气伤血,气虚阳气不固,阴虚内热迫汗外出。
妇人产后,素有“百节空虚”之说,民间称产后一个月为“小月子”,三个月则为“大月子”,在此期间,产妇脏腑气血伤动,腠理不实,卫表不固,稍有不慎便会发生产后血晕、产后痉证、恶露不绝等诸多产后病证,且具有亡血伤津、瘀血内阻、多虚多瘀等特点,应当本着“勿拘于产后,勿忘于产后”的原则进行对症治疗。产后病除了日常预防之外,以膏方缓缓图之,是调理产后病证的良好选择。
一,产后病调治原则
1,补益气血
陈良甫曾言:“产后元气大脱,新血未生,概以大补气血为主。”妇人分娩后,气血大伤,百脉不实,亟须以补益滋养之品填补,即便有余血外邪留滞,也应当在补虚的基础上调理。急攻不可,峻补也不可,用药之时,同时须注意补而不滞,以防闭门留寇。
2,活血行瘀
产后元气亏虚,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正气运行无力,不免血止成瘀,因此产后病以多虚多瘀为一大显著特点。活血行瘀时不可忽略养血,使祛邪而不伤正,化瘀而不伤血,若攻邪太过,损伤机体正气,不免南辕北辙。
3,顾护脾胃
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产妇若能纳谷如常,自然脏腑易平复、气血易和调。因此用药时常酌加调和脾胃、疏理气机之味,以期正气早复。
二,产后病常用药味
1,补气之品
生晒参、党参、西洋参、太子参、黄芪、白术、山药、甘草等,产后用药以平为期,不可过于滋补,一剂膏方中补气药物不必尽括,用量也不宜过多。多用于产后体虚、产后自汗等证的治疗。
2,补血之品
熟地、阿胶、何首乌、龙眼肉、仙鹤草、当归身、白芍等,其中以炒白芍微酸而收尤其宜于阴气耗散之证。常用于产后血晕、产后发热、产后痉病、产后大便难等症。
3,补肾之品
气血大亏常损伤肾中真阴真阳,引起体虚无力、腰腿酸软、足跟疼痛等症状,临床常以沙参、百合、麦冬、石斛、玉竹、黄精、枸杞、墨旱莲、女贞子、桑葚子等滋补肾阴,鹿茸、紫河车、仙灵脾、巴戟天、仙矛、杜仲、续断、肉苁蓉、补骨脂、菟丝子、沙苑子、紫石英、葫芦巴等补益肾阳。
4,活血化瘀之品
桃仁、红花、丹皮、赤芍、生蒲黄、五灵脂、山甲片等,须配伍养血之品运用。在产后血晕、产后腹痛、产后身痛、产后发热、恶露不绝等症中应用较广。
5,养血活血之品
鸡血藤、当归尾、川芎等,此类药物同时兼有养血活血之效,十分适宜产后诸症治疗。
6,和胃理气之品
木香、砂仁、青陈皮、郁金、山楂、神曲等。
三,产后病用药禁忌
1,禁发表出汗
产后病以血虚为主,而津血为同源所出,以风药发汗耗伤津液、同时亦损伤阳气,不利于气血恢复。
2,禁攻伐峻下
妇人产后体弱,即便有瘀血实证,猛药攻伐,伤阴耗气、重虚其虚,于病体无补。
3,禁通利小便
以防津液亡失,损伤气血。
“方有膏、丹、丸、散、煎、饮、汤、渍之名,各有取义。膏取其润,丹取其灵,丸取其缓,散取其急,煎取其下达,饮取其中和,汤取其味,以涤荡邪气,渍取其气,以留连病所。”妇人产后诸症以虚为主,而多有瘀血夹杂,以膏滋药平以润之,缓而图之,必可使邪去正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