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皇位的吸引力到底有多大大家是否知道?而在唐高祖时期中所发生的一个历史事件就是关于皇位之争的,而这个就是历史上的“玄武门之变”,据相传李世民逼迫其父唐高祖李渊立自己为新任皇太子,并继承皇帝位,是为唐太宗,年号贞观。可想而知,皇位的吸引力到底是有多吸引了,一起来看看玄武门之变的真实历史有多惨烈到底如何吧。
玄武门之变的真实历史
玄武门之变是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由当时唐高祖李渊次子秦王李世民在唐王朝的首都长安城(今陕西省西安市)大内皇宫的北宫门——玄武门附近发动的一次流血政变。
在起兵反隋的过程中,李氏兄弟二人配合仍算默契,直到唐朝建立。
唐高祖李渊即位后,李建成为太子,常驻宫内处理事务,为文官集团代表。李世民为秦王,继续率领武将集团带兵出征,功劳也最大。
太子自知战功与威信皆不及世民,心有忌惮,就和弟弟齐王李元吉联合,一起排挤和陷害李世民;同时李世民集团亦不服太子,双方持续明争暗斗。[
经过长期的斗争,李世民集团逐步占上风,控制了局面,最终李世民设计在玄武门杀死了自己的长兄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齐王李元吉,据传李世民逼迫其父唐高祖李渊立自己为新任皇太子,并继承皇帝位,是为唐太宗,年号贞观。
“玄武门之变”不是个开始,而是个结局。一个长幼继承权斗争的结局,一个新旧势力斗争的结局。抛开这场政变,从武则天的出身来看李世民时代。武则天的爹武士彠原本是太原城里的木材商。骆宾王也说武则天“底实寒微”也就是她爹是出身平民的暴发户。怎么暴发的?靠为唐军处理军马粮草。传说武士彠要死了,他的儿子们要抢尽他的遗产,那么后妻和小女儿媚娘将没法过了。所以李世民就把武媚娘接进宫做了才人,好好养起来……
李世民曾经评论大世家崔氏的时候也贬斥这个家族不出人才,只会联姻。纵观和李世民亲近的臣子,大都出身不高却身有长技……由此可知,李世民的唐军之所以能够在隋末乱局中一枝独秀,都是因为李世民“唯才是用”的用人方针。
李世民会将胜利果实与自己的手下分享。初期秦王府节节胜利,获得无数财货土地,都分给了秦王府的这些幕僚,譬如房玄龄杜如晦之类的。这就触动了贵族们的利益,贵族们认为李世民“吃独食”,不公平——自来都是有权有势的贵族们得到一切,贩夫走卒们得点残汤剩饭就应该谢天谢地了。
后期这些贵族们就不让李世民出马打仗了,他们要自己打仗捞财富。这些人里偏偏就包括李世民的爹和兄弟。
谁知仗不是那么容易打的,打输了是会死人赔钱的。最后还是要依靠李世民的秦王府。但是李渊卖了个小聪明,他的太子是李建成。这人的性格和他爹差不多,四平八稳没才华的一个世家子弟而已。李渊觉得这样就可以调和新旧势力的斗争,不让李世民压倒那些七大姑八大姨们。
但是出身低的人得罪了出身高势力庞大的贵族是会死的——如果李建成一即位,李世民势必被撂在一边。那么李世民的幕僚们则不仅面临自己披肝沥胆得来的战利品没有了,性命也将不保。对于这一点,李世民本人是一再犹豫,他的幕僚们却等不得了,一再催促他想法子即位。
——李世民的手下都是身经百战人世历练的大才,想整死李建成李元吉简直小菜一碟。但问题关键不在这两个人,而在李渊。怎么处置李渊,得到帝位才是问题的关键!杀,不合适;放着,也不合适。所以尉迟敬德冲进去先挟持了李渊。不管前面玄武门战斗结局如何,皇帝被控制了,来面见皇帝的李建成和李元吉照样是个死!
而李建成李元吉这一对难兄难弟没等到见尉迟敬德就先去见了阎王。
然后是让李渊封李世民为太子。李世民当时是用吸食父亲乳头的动作明确表示——只要他在位就一定不忘父亲的生养之恩而善待父亲。李渊大势已去,反抗却过于危险,也就在这样的优待条件下投降了。
揭秘真实的玄武门之变事件
李世民和李建成对皇帝争夺最高权益的事情是必然发作的,但究竟谁胜谁败,像玄武门之变的结局那样,就不能供认有很大的偶然成分。
历史上真实的李渊并非通行历史读本中所说是什么“昏庸无能”,“连做个守成的中等君主也是不成的”人物,当武德初年刘文静和李世民相邀结,与李渊的第一号心腹裴寂闹对立时,李渊就坚决除掉刘文静,以维护其威严。但自己的儿子看来究竟比外人可靠,因此仍旧因循传统习气,让李世民担负运营山东的重担,同时叫元吉当李世民的助手,这也几包含着牵制李世民的意味。 无法李世民的雄心决非杀个刘文静就能抑止,区区元吉更不在话下,悍然把本来应该归公的平定山东胜利果实占为己有,不只把收得的精兵良将作为秦府的私甲,把山东的文士谋臣作为自己的智囊顾问,而且凭“于管内得专处分”的特权,和李渊的诏敕相对立。
这就使李渊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对裴寂等心腹说:“此儿典兵既久,在外专制,为读书汉所教,非复我昔日子也。”“自是于太宗恩礼渐薄”,“建成、元吉转蒙恩宠”。 建成、元吉也决非如历史读本中所诟骂是什么“纨绔无赖子”、“凶险”之徒。《旧唐书》所说“建成残忍,岂主鬯之才,元吉凶狂,有覆巢之迹,若非太宗逆取顺守,积德累功,何致使三百年之延洪,二十帝之纂嗣?或坚持小节,必亏大猷,欲比秦二世、隋炀帝,亦不及矣。”似乎由建成、元吉来做皇帝,唐政权就会马上垮台,连秦二世、隋炀帝的结局都不如,也无非是受了《实录》、《国史》对建成、元吉所加诬害之词的影响。
但是窜改历史总是件心劳力拙的蠢事,今天认真研读文献,仍不难看出建成、元吉对唐皇室的积极作用。李渊太原起兵后不时让建成、世民共同充任统帅,直到正式称帝为止,其间建成、世民都完成了任务,并无显著的上下优劣之分。元吉年龄小,以偏师留守太原,武德二年(619)并州被刘武周攻陷时他只需十七岁,失败的义务恐怕应该由辅佐他的窦诞、宇文歆等多承担一些。而且李世民也并非常胜将军,武德元年七月他所统率的主力就在泾州被薛举打得大败亏输。 以后打王世充、打窦建德、打刘黑闼在李世民指挥下确实取得胜利,但元吉也参与指挥。
如李世民和窦建德决战时“留元吉与屈突通围王世充于东都,世充收兵拒战,元吉设伏击破之,斩首八百级,生擒其大将乐仁昉、甲士千馀人”,这样才使李世民无后顾之忧。此时元吉才十九岁,在封建统治阶级中不能不说是早熟的军事人才。至于政事上,建成当了太子后“高祖忧其不娴政术,每令习政事,自非军国大事,悉委决之”。也就是让他学习掌管日常工作。史书上也找不到他此时在政事上弄得如何糟的话,相反在这方面他最少在阅历上要比李世民丰厚得多。 李世民以平定山东而威权日盛,当然使身为太子的建成感受压榨,元吉也有自己的打算,不甘屈居李世民之下。于是分离起来共同对付李世民。
关于武德九年六月四日玄武门之变,陈寅恪先生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的中篇里已有所阐述,这里只谈一点和陈先生稍有出入的见地,即这次军事政变对李世民方面来说实属“孤注一掷”。当时李渊之支持建成、元吉,李世民是很分明的(这也是政变胜利后急于要叫李渊退居太上皇的缘由之一)。六月四日公断,以剪除过李世民羽翼刘文静的裴寂为首席大臣,其结果之不利于李世民也是能够估计的。
即便公断后维持现状,不对李世民作什么大处分,元吉之攫取秦府精锐也是势在必行的,李世民眼看就要成为没有几实力的空头皇子。再就双方当时的军事力气来看,这时东宫、齐府的兵力合起来已远较李世民在京城里所能控制的来得强大,假如不是在东宫、齐府兵到来前已将建成、元吉袭杀,出示建成、元吉首级使东宫、齐府兵瓦解,李世民一方肯定要失败。
这种兵力的不敌,老于行阵的李世民等人岂能不知。所以玄武门之变实是李世民等人处在极端不利的窘境中的冒险行动,其成败与否全在能否出乎意料地把前来听候公断的建成、元吉袭杀。这当然没有非常把握,使见过大世面的李世民都弄得极为慌张,要占卜一下吉凶。
历史就是这样。就当时的历史条件来说,太子和诸皇子以致对皇帝抢夺最高权利的事情是必然发作的,但终究谁胜谁败,像玄武门之变的结局那样,就不能承认有很大的偶尔成分。
玄武门之变的真实历史真相
公元626年七月二日清晨,在刚刚诞生九年的李唐王朝的皇宫的玄武门外,发生了一场兄弟相残的惨剧,整个事件所牵连的人命高达数百人,甚至动摇了唐朝在河北的统治。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玄武门之变”。由于这场政变中的胜利者唐太宗李世民对史书动了不少手脚,因此事件的真相一直扑朔迷离,众说纷纭。可以说,“一千个人心里就有一千个‘玄武门之变’”。某虽不才,闲时乱翻史书,渐渐的,心中便也形成了自己的一个“玄武门之变”。
猜你喜欢相关文章:
最惨烈的起义太平天国死了多少人玄武门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