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写个开篇词吧
天地鸟飞兔走,人间古往今来。
低头沉思数英才,多少是非成败?
悲欢离合感慨,阴晴圆缺楼台。
百丈高楼起微末,仍有青山不改。
作为一个系列的开篇,还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地拽一下文吧。毕竟,中国人在面对历史问题也好,现实问题也罢,是很难抛开一个面子的问题的。这样拽一下文,对自己、对读者都有一个说得过去的交代。
青铜器是一种文明象征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没有得到认真对待的朝代,如果把中国历史比作一座璀璨的大厦,那么周朝的历史就相当于这座大厦的基础。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历史,归根到底离不开一个“礼”字,这个“礼”字便是中国历史上的纲常,是骨架,只有在这个框架内,去解读中国的历史才有接地气的意义。
而“礼”的明确提出正是在周朝,也正是有了“礼”,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和政治才有了依托和纲领。所以,鲁迅说,封建礼教是人血馒头,是很有道理的。
“礼”其实是源于迷信的,因为它的本意就是祭祀中那些繁文缛节的条条框框,所以“礼”的繁体字就是一个象形字,就是一个形如祭祀的鼎。这一切都是因为远古时期,科学技术的不发达,人民对于上天的敬畏。这种“敬畏心”最终形成了中国封建政治的基本逻辑。
这就是“礼”
既然我选择从周朝开始说历史,那么周朝是一个“神话”和“故事”分水岭的朝代。所以还是选择从一个神话故事开始这一系列吧。
众所周知,周朝的历史包括西周和东周(为什么历史上很多朝代都是先西后东、先北后南?这其实就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个走向),总共808年历史。为什么会是808年呢?这其中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相传,周文王对姜子牙惊为天人、一见倾心,感觉自己的人生没有姜子牙就没法活下去了,死活要把姜子牙绑到自己那艘“破船”上去,姜子牙于是坐地起价,开始无限摆谱,非要周文王为他拉车,才愿意出山。
周文王是吃了秤砣铁了心,二话不说就拉着姜子牙像风一样的男子跑了起来,但是,体力活永远都不是那么轻松的,跑了808步之后,周文王只能趴在地上喘气了。姜子牙这个民间老道只能故作高深地说:“一切都是天意,一切都是命运,既然你只拉了我八百零八步,我也只能保你八百零八年的江山了!”
这便是周朝八百年江山的浪漫来源。其实从客观历史来说,两周是从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256年,西周亡于烽火戏诸侯,东周亡于秦并天下,其实并没有八百年。但是,我们很多时候要允许历史的艺术加工,所以当作一乐就可以了。
钓鱼,钓鱼,钓到的才是鱼
其实,关于这样的神话故事,还有细分的,比如说,周文王先是拉着姜子牙往西边走了301步,感觉比较沉,路又不好走,于是又往东边拉了507步,最后累得不行了,再也爬不起了。这也是西周和东周国祚的细致传说。
当然,类似于这样的故事,大家听听就得了,当不得真。比如后来刘邦老妈被龙盘里,汉武帝他妈梦阳入腹还有朱元璋出生时满室红光的传说还有很多,当不得真。
历史很多时候是云山雾罩的
再说回周朝的八百年历史,量,基本上是有所保障了,但是,质,其实并没有真正得到保证。因为周王朝谈得上影响力与控制力的,也就是西周的那三百年和东周刚开头那会儿,整个王朝后期基本上就已经谈不上什么控制力了,而且影响力越来越小,名义上还是所谓的天下共主,但早已没人拿它当回事了。
整个两周的这八百年,其实就是在平稳地做自由落体运动,直到一个叫“嬴政”的人横空出世,让它尘埃落地了。从而中国的历史开始了另一个画面。
但是,周王朝的败亡是周朝的国君出了什么大问题吗?其实不然!我们有一种习惯性的思维,好像一个王朝的败亡,一定就是这个王朝的国君不行。好像每个朝代的由盛转衰就一定是人祸所致!比如周朝败亡,人们都习惯性地归因于那个广为流传的“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周幽王为了哄大美人开心,没事瞎搞大阅兵,所以把江山给阅没了。
狼烟下安静的城墙
这种看法有一定的道理,但并不全对!其实两周的最终衰落,跟人祸还真没多大关系,幽王作不作,整个两周的向下大曲线都不会受到什么影响。周王朝之所以会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并不是因为历代周天子做错了什么,而是制度性问题。
周朝的制度,从确立的那一天起,就决定了它会逐渐势微。用句今天很时髦的一句话:他不行,只是因为太老了。
周朝这个制度,其实我们都很熟悉,那就是“封建”——分封制,封,是封地的意思;建,是独立组建班子的意思。
当年周武灭殷商后分封天下。周武王把自己打下的家业叫做“天下”,以为这是地球上无法超越的功绩了。但是,这么大的天下,他也管理不过来,何况猪都杀了,你也不可能不让手下的人喝点汤,所以他把天下分成了1000多块,一个功臣或亲戚拿一块,这帮拿地的人叫做诸侯,分到的每一块地叫做一个“邦国”。诸侯回到自己的邦国,再将自己那一块地再进行切割并分封给自己的亲戚或手下,这帮从诸侯手中拿地的人叫做大夫。分给大夫们的每一小块土地叫做“采邑”,简称“家”。
美轮美奂的家?
所以,我们到此应该明白我们通常所说的“家、国、天下”是什么意思了,传统意义上的“家”与老百姓其实是没有太多关系的。我们也更可以理解,为什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读书人的事,与底层百姓也没太大的关系。
因为,作为一个普通的百姓,你首先得修炼自己的能力,然后去采邑锻炼,水平够了去治理邦国,变成大神后去操心天下。这是一个阶级跃升的问题
周朝的国家制度,叫做“封邦建国”,更深刻的说,这是一种“层级承包制”。“天子”是开发商,“诸侯”是包工头,“大夫”是承包商,至于那些“士”才是干活的人,老百姓只是给那些干活的人打下手的。(这里牵涉到一个问题,就是战国时期的士为什么那么耀眼?)
分封,看起来很美
有很多朋友可能会诧异,为什么我把周朝的制度设计说得这么落后,周朝却是中国历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王朝?因为,分封制在我们今天来看,虽然落后,但是在3000多年前,它简直就是这个星球上最伟大的制度。(也只有明白这一点,才能明白周公旦的伟大)
在生产力极度低下的当年,“封建”制度的伟大在于,它突破了当时人们的想象,将当时松散的个体们组成了一个能够产生合力的整体。这就好比今天我们算好几亿的加减法都不叫事,但当初推导出来1+1=2的那个人才是真正伟大可贵。
这样才能形成力量
我们的老祖先其实相当聪明,早早地就明白一个道理:人的认知能力与精力有限,一个人不可能单线控制一万个人,所以想要获得权力,必须进行发散式的管理。
这个道理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被牛津大学的人类学家罗宾.邓巴证实,大名鼎鼎的邓巴数字告诉我们,人的智力允许一个人拥有的稳定社交网络是148人。超过这个数字,你的脑子就必须处于燃烧的状态栏。
大规模的人民统治与社会协作从封建制度的伟大确立后才出现了可能,华夏大地上,文明之光开始越来越频繁的碰撞与显现。当时人类社会的框架刚刚开始尝试构建,那种一竿子插到底的统治技巧还没有被摸索发明出来。(封建集权统治模式)
在那个刀耕火种的年代,封建制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全国人民像一个整体一样层层负责,全方位立体360度环绕在了周天子周围,这是那个时代无与伦比的先进性。
是对还是错?
但在不断地演化过程中,它的弱点开始暴露了出来。因为,把所有人都拉拢到周围,并不代表周围的人都是团结的——这也是分封制的最大弊端。大夫为诸侯负责,却不为天子负责,士为大夫负责,却不为诸侯负责。每一层级都是单线联系,这有点类似于后来的间谍系统,越一层你的手就伸不到。看起来很严谨一样,但其实有点像传销逻辑。假设,对于一个老板来说,我小弟的小弟不是我的小弟,这个问题有多严重?
开始周天子本人也有一个邦国,级别最高,号称“王国”,是整个天下唯一的一个。后面按级别分别是公国,候国,伯国,子国,男国,一堆国……这堆国的诸侯,定期是要向你周天子纳贡、朝拜、服软、听你训话的。但这堆国的家务事,你周天子是插不上手的。
同样,诸侯们名义上都归你周天子的领导,但诸侯之间却是没有任何义务关系的。我不敢和天子瞪眼动手,但我心情不好时,拿几个好欺负的诸侯开刀还是可以的嘛!诸侯间开始战火不断,偶尔就能听到某诸侯灭了某诸侯的消息传来,而一再欺负人成功的诸侯则变得越来越膘肥体壮。
开始你周王国最牛,占地最广,军队最多,但一百年后呢?两百年后呢?就像侏罗纪公园中非常著名的那句台词:“生命会自己寻找出路”。生命就如潮涨潮落一样,有起有伏的!
生命犹如决堤的洪水,有流向的
扩张,就是生命体的原动力。刚刚分封之时,诸侯们都还很客气,很多还是亲戚弟兄,但两三代之后就都开始纷纷寻找出路。
生命的弱肉强食法则开始运转,比如齐灭了14国,鲁灭了13国,秦灭了14国,晋干掉了25个,楚最暴力,灭了60多个。到了东周的时候,经过了三百多年的演化,中华大地上早已不是1000多个诸侯了,而是变成了几十个,很多脑袋大胳膊粗的邦国已经开始出现。比如我们刚才所说的齐,秦,楚,晋等。
此时的周天子名义上还是天下的共主,但实际上,早已成为了摆设。
东周一般还被划分为两个阶段,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春秋与战国。这两个阶段有着完全不同的主旋律差别。春秋的主旋律是“争霸”,战国的主旋律则是“兼并”。
春秋时,大国们最爱干的事情是当霸主,也就是世界警察,你们都得服我。这就有点类似于今天大哥带着一堆小弟去平事,声势很重要,一通骂之后有时根本就打不起来,对方一服软就完了。总体来说,春秋很可爱,因为很多事情并没有做绝。(为什么有一种笔法叫做春秋笔法?就是不要盖棺定论的意思)
当然,之所以不做绝,并不是因为什么仁义礼智信。而是因为能力达不到。后来,社会一进步,能力就达到了。
我刘华强就是有这个实力
到了战国时,很多事就都开始做绝了,当霸主这种事就变得不流行了,打半天就为了让你喊我声大哥?不,我得骑你脖子上让你喊爷爷!
因为我有这个实力,我要证明我的实力。越来越多的灭国,其实就是有这种“自我证明”的循环在其中。
因为竞争越来越激烈,你不吞并,别人就下嘴了,别人吃的块头越来越大,迟早将来你也会变成别人的盘中餐。
春秋自战国的转换方式,普遍来说公认为韩赵魏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以几个家族的篡位进行开场,确实比较好记也更容易分割,但如果说为啥历史的发展会从“争霸”转向“兼并”,它是有着的更深层次原因的。
这就是历史的趋势
这个原因是在于生产力的升级,也就是我们刚刚说的所谓的“能力”,这也是中华民族走出困境的两大原动力——农耕和冶金。限于篇幅,此文不作详细介绍了。
三家分晋表面上看是一种政治格局的破碎,其实是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一个拐点,这也是我选择从这里开始我的历史解读的一个主要原因。
周礼,由于它的先进性,把一盘散沙的中华民族聚到了一起;但是周朝的制度设计,由于时代局限性,有必将走向四分五裂。这是历史的基本逻辑,也是未来我的历史的主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