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重陰必陽,重陽必陰。故曰:冬傷於寒,春必溫病;春傷於風,夏生飧泄;夏傷於暑,秋必痎瘧;秋傷於濕,冬生咳嗽。”——《黃帝內經•陰陽應象大論》
(接前文)我们读了这段经文给大家的提示是什么?就是我们在一年四季当中,春天要避免风气所伤,夏天避免暑气所伤,秋天避免湿气所伤,冬天避免寒气所伤。因为什么?因为春夏秋冬正好通于一年四季之气,因为古人有句话叫做同气相求,冬天就很容易感召寒气,所以那时候要保暖,不要伤到寒。春天很容易感召风气,那个时候要疏风,不要被风气所伤。夏天很容易感受暑气,所以夏天要避免暑气所伤。秋天很容易感应到湿气,所以秋天就要化湿,避免湿气所伤。只要避免好了,我们就不会得病,很多人说怎么避免?很有意思,我在很多年前跟大家讲过喝茶,曾经二零一二年到二零一五年的时候有好多企业请我讲课的时候,让我专门讲一讲喝茶的养生方法,我就专门总结过喝茶跟一年四季的关系,因为我们中国人有一个很重要的饮料就是茶。一年四季都喝什么茶?很有意思,喝茶渗透着很多养生的知识。我们都知道茶叶有绿茶、花茶、红茶、黑茶、白茶,还有乌龙茶等,有生茶也有熟茶,有半发酵的,还有全发酵的,茶分类非常的详细,简而言之,因为茶是不同的季节适合喝不同的茶,我们按照一年四季来分的话,我在讲课当中讲的,也在这里也贡献给大家,春天的时候我们适合喝花茶,因为我们知道的北方的花茶就是茉莉花茶,就是用茉莉和茶叶炒好,然后再去掉茉莉花,保留茉莉花的香气,这种茶叫茉莉花茶。
北京知名的茶叶的企业,有张一元、吴裕泰,他们主打散装茶是花茶为主,当然也有很多其他类型的茶,但是你要知道北京人,传统老北京都是喜欢喝花茶的,尤其是茉莉花茶,冲出来的香气扑鼻,一个人喝茶屋子都非常清香,喝一口香气沁脾,人非常的清爽,为什么春季要喝花茶?因为茉莉花是芳香的,它是疏散,正好跟春天的风气相应,跟我们身体的新陈代谢,跟我们身体的气血是相通的,因为到了春天,我们的新陈代谢由冬天转到一个比较慢的过程,到春天就开始加快,这叫做“春三月,此谓发陈”,身体复苏,阳气开始往外散,我们要帮助阳气往外散的气,这个时候要养木气,也就是疏通人体的气血,这时候就是喝花茶来帮助身体发陈,帮助身体阳气外散,让身体活跃起来,这就是花茶的功效。因为花是芳香开郁的,所以花茶可以疏肝理气,疏通气血,这就是花茶的功效。
我们再往后看,到了夏天,夏天是暑热伤人的季节,这个时候夏天一定要避暑,夏天怎么避暑?我们要是喝茶的话要喝绿茶,像龙井、六安瓜片、太平猴魁等这些中国的八大名茶,有一大半都是绿茶,绿茶有一个特点,可以消暑,同时可以清热,因为绿茶有这特点,所以夏季比较适合喝,大家注意喝茶有讲究,夏季虽然说是喝绿茶,但是大家注意一定不要喝凉的绿茶,凉的绿茶伤胃,要趁茶叶温乎的时候喝,因为夏天要喝热水,我在讲课当中不断的跟大家重复这个道理,夏季又要喝热水,为什么?喝热水正好帮助身体出汗,帮助身体发越阳气,夏天喝凉水会怎么样?会引起腹泻,因为到了夏季的时候内脏都偏寒,所有的阳气都到了皮肤表面,这时候我们应该喝热水、温水,所以喝茶也是一样,不能喝凉茶,在这里我再提醒一下诸位,就是喝绿茶的时候,因为绿茶偏寒,要是有老胃病,胃老寒的话,那这个时候就不要喝绿茶了,为什么?一定要记住因人而异,我刚才讲的四季喝什么茶,也是根据季节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茶。有还有一个关键点就是要根据人的体质来选择不同的茶,你要是身体特别寒的时候就不适合喝绿茶,可能你一年四季都不适合喝绿茶,一年四季可以喝红茶或者黑茶。
我们再往后讲,到了秋季的时候,秋季湿气重,湿气重的时候可以喝乌龙茶,乌龙茶可以化湿。现在还有好多茶的配方,比如用陈皮、茯苓、薏米、赤小豆,还有药食同源的药材,把它制成茶包,这样来喝也是非常好的,这就是秋天适合喝乌龙茶或者祛湿茶这样一类的药草茶来配合,对身体也非常有好处,可以祛湿。
冬天的时候喝什么茶?冬天要喝暖胃的,避免寒气所伤身体的茶。冬天要喝红茶,或者是黑茶,黑茶我们知道中国有两种,一个是普洱茶,一个是发酵的湖南的安化黑茶,或者是陕西的晋阳普茶,这都属于黑茶类的。这些茶的性质,因为见过火,被烘焙过,所以这些茶的性质是偏温的,可以养胃。有的人在冬季因为胃比较寒,为了帮助散寒气,还会放上两片姜,为了调味,再放点红糖,因为红糖属温,冰糖属凉,它就不一样,所以放点姜片,放点红糖再煮煮茶,这样又加重了他的祛寒暖胃的功效。所以我们知道这一年四季需要喝不同的茶。有的人会说了,白茶适合什么季节喝?白茶适合夏秋之际,白茶也可以化湿,白茶还可以祛寒,白茶是一种特殊的茶,所以我刚才讲的是大家经常在茶叶店会看到的茶叶,他们的阴阳属性的划分,我们再看就是如果说有的人胃比较寒,就适合喝红茶,或者黑茶,有的人先天体质比较热,内热特别重,这时候就可以喝绿茶或者是乌龙茶,这就是根据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选择适合自己喝的茶。在这里我就跟大家把它提一下,就是根据体质,根据一年四季,我们要怎么样来养生,这些道理其实都是来源于《黄帝内经》的思维模式,《黄帝内经》中的智慧给我们的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