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很多人总感觉头昏脑胀,白天困乏无力,晚上又睡不好,还大便黏腻,甚至出现久病不愈、病程反复等症状,这究竟是怎么了?身体哪里出了问题?
其实,这很可能是因为:滞留在我们体内的湿气愈发严重了。
在中医治疗中,遇到病程长的问题首先考虑是虚,而病程反复不好的,就得考虑体内是有湿气。
人体有“风、寒、暑、湿、燥、火”六种致病因素,也称六淫邪气。人体最怕湿邪,因为湿最容易渗透,也是最难去除的,有句古话就叫:“千寒易除,一湿难去。”
春季多寒湿,一湿不除百病生
湿与寒在一起叫寒湿,与热在一起叫湿热,与风在一起叫风湿,与暑在一起就是暑湿。
雨水节气过后,降雨增多,空气湿度增加但气温乍暖还寒,所以这个时节极易形成寒湿之邪。
湿气症状自测表
一级湿毒:在表皮
症状:皮肤骚痒,长湿疹,头脸油腻、长痘,水肿肥胖。
二级湿毒:在肌肉
症状:酸,困,累,乏,头重脚轻,如肩颈肥厚,酸困,腰酸,乏力。
三级湿毒:在骨骼,即骨寒湿,俗称风湿
症状:肩周炎,肩痛,颈椎劳损,腰痛,关节僵硬,风湿关节炎,变天关节就痛。
四级湿毒:在脏腑(子宫、卵巢、脾胃、肺)
症状:脾胃虚弱,舌苔厚重有齿痕,有口气,大便粘稠很难冲掉,肺虚多痰,妇科炎症。
五级湿毒:在肿瘤
症状:切了又长,长了又切。
“湿气”重,给人带来最明显、最直接的影响主要有:
“湿气”影响皮肤、体型、睡眠
一旦被其缠身,皮肤油腻、毛孔粗大、暗黄无光泽、痘痘色斑慢慢都会出现;湿气入体阻碍气血运行,还会影响睡眠质量,整个人浑噩不在状态。
“湿气”让人变胖,甚至出现“宫寒”
有些长期被湿气困扰的人,尝试过N种减肥方法,但体重却在逐年增加。因为没有对症,小肚子去不了,下半身瘦不了。
“湿气”会诱发百余种疾病,而且大多难以彻底根治
中医湿病论治学中认为“湿气是万恶之邪”,会诱发脾胃、肝胆甚至心脑方面的疾病,成为一些慢性病元凶。
湿邪不去,吃再多的补品、药品都如同隔靴搔痒,隔山打牛,因而湿气重的人容易久病不愈。
湿气是如何形成的?
一是来自于环境,空气中的湿邪进入人体,像住在四川地区的人就体内多湿。
二是由于脾胃虚弱,进入体内的食物不能够很好的被人体消化吸收,在体内堆积生成湿气。
春季该如何祛湿?
1、药食同源,喝祛湿汤
中医认为,脾虚生湿气,而湿气重又会加重脾虚,形成恶性循环。因而改善脾胃的运化功能才是我们祛湿的根本利器。当季可选择煲一些健脾养胃的祛湿汤来饮用。
赤小豆薏米汤
赤小豆和薏米都是性微寒,体寒的人不宜过多饮用。
茯苓煮茶或煲汤
茯苓祛湿,可将茯苓与陈皮煮水,当茶饮用,或将茯苓搭配猪肉、生姜煮汤。前者具有健脾利湿化痰,后者则健脾益胃,利水消肿。
2、尽量少熬夜
因为过度劳累容易耗伤气血,气血不足会进一步加重水湿内停。而夏季昼长夜短,再加上许多忙碌的职业人晚上加班,夜间睡眠时间往往不足,应特别注意劳逸结合。
3、清淡饮食,少盐
《素问·逆调论》:“肾者水脏,主津液。”肾对体内水液具有潴留,分布与排泄的作用。
摄入体内的盐主要通过肾脏排出,当摄入的食盐太多时容易伤肾,体内水液失衡,极易造成水液潴留,水肿也就不请自来。世卫组织建议,每人每日的盐摄入量不应超过6克。
4、适量运动,增加排汗
很多人会发现,适量运动出汗后会感觉身体比较轻松,说明湿气被排出去了。但是,春天运动锻炼要注意预防着凉,及时擦干汗水,换掉湿透的衣物。
5、不长期处在潮湿的环境
长期处在一个潮湿、阴冷的环境,外界湿气很容易入侵到我们体内。
(1)不直接睡在地板上,特别是夏天的时候;
(2)阴雨天气减少外出的次数和时间;
(3)衣服、被子要保持干燥,被子可以时不时晒晒太阳;
(4)洗完澡或者淋湿之后要立即擦干水分;
(5)卧室多开窗,令空气流通。